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国家科技成果时间国家科技成果
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74中国育成第一和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77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1997英国工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12-30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新冀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A卷)
2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就及其特征》

材料三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22-1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   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注:图一选自李约瑟《世界科学的演进》,图二选自金观涛等《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三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国社会内力与外力双重作用的一种历史自觉。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尽管道路曲折艰难,但毕竟科学开始在中国植根,并产生连锁反应,其影响深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实效,学习西方技术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自发变为自觉……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斌、周育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四   在怀特海看来,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根源于科学思想的突破,进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然而在中国……中国首先接触到西方近代器物层面的科学成就,比如世界地图、望远镜等;进而发展到对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的探讨,试图改革社会制度,然而变革制度的尝试从维新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而得以确立;制度探索屡遭挫折的同时,思想家与科学家们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文化的层面奠定适合近代科学传播即科学本土化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谢清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

材料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2-09-28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父亲是国学大师,母亲是知识女性。5岁时,随父迁居北平。7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呼啸飞过北平,他与邻居四散奔逃。就此,学航空以报国的信念根植心中。1947年,入读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系统。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他成为核心成员。为设计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他去图书馆苦苦搜集材料,艰难钻研学习,又顶着严寒反复实验,最终完成这架最大时速850千米飞机的全部气动参数设定。之后,完成首型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他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沿用。1964年,主持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歼8项目,被称为“歼8之父”。作为两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成长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设计师,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摘编自杨舒《顾诵芬:咏之骏烈,诵之清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当时还是南京大学教授的程开甲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中的一员。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他第一个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依据。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氮弹、两弹结合、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身体力行。每次核试验,他都会到一线去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一直没有停下开拓创新的脚步。

——摘编自赵展慧《程开甲:“两弹一星”的开拓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程开甲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程开甲对中国核科技事业的贡献。
2022-08-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江西德安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1971年,袁隆平团队把10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协作攻关下,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从而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背景。
2022-07-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忠尧(1902-199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30年,他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1年赵忠尧毅然拒绝了国外提供的科研岗位,放弃了丰厚的工资待遇,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赵忠尧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批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他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他的科研成果为科研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1958年,赵忠尧负责筹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1972年,赵忠尧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它对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但他将奖金全部捐献以奖励有成就的青年。

——摘编自韩泰华主编《新中国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忠尧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忠饶在中国科学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9751次组卷 | 53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期,伴随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超出私人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国家开始对科技事业发展进行资助。1934年罗斯福强调“联邦政府有责任对国家经济和科学研究进行干预和支持”。二战爆发后,美国把联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私人企业等四个方面的科研力量,由联邦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直接管理,完成战时大科学体制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将“大科学”体制从军事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方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力资助基础性大科学项目。

——摘编自赵红州《“大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

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科研捷报频传,中国科学家为这些科研项目的命名富有意蕴。(如下表)

科研项目名称来源或寓意
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月工程嫦娥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北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墨子号《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取义领悟、探索太空,火眼金睛孙悟空如探测卫星,在茫茫太空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九章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美国“大科学”体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重大科研项目命名来源的类别,并说明如此命名的意义。
2022-06-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