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二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3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在面对新中国航空事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钱学森打破传统观点,提出优先发展战略导弹事业。60年代初,在物质匮乏与苏联技术援助中断的情况下,钱学森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5年时间便走完了战略导弹从仿制到独立研发的道路。

——摘编自张纯如《钱学森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回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等科学家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技规划是关于较长时期内科技发展的方向、重大目标、重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的总体设想和蓝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三个中长期科技规划,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形势国际环境主要目标或任务主要内容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重点发展遥控技术、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半导体技术等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规划了27个领域和两大门类的研究任务,以农业、能源、遗传工程、空间、激光、电子计算机等8个领域为重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确定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等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不同时期科技规划的比较》等


请完善材料表格中①②③空白处的内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格中任意一项科技规划进行解读。
2023-08-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社会热点题考前44天第7题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稼先(1924.61986.7),中国著名科学家。1950年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过去9天,就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踏上归国的轮船。行李中除了少量的日常用品,大部分都是对建设新中国有用的杂志和书籍。回国后,他相继发表多篇重要的核理论研究论文,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959年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带头攻关,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参加过32次,有15次,是他现场亲自指挥。他参与编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培养核能领域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他身受核辐射侵袭,留下“死而无憾”的遗言并表示:如果可以死后重生,他仍然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摘编自《邓稼先了却报国之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邓稼先的生平做简要评价。
2023-03-26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瓦特             图二 蒸汽机             图三 法拉第               图四电磁感应实验

材料二   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邀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神舟系列、嫦娥系列相继进入太空。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中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的?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2023-01-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国家科技成果时间国家科技成果
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74中国育成第一和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77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1997英国工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12-3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新冀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父亲是国学大师,母亲是知识女性。5岁时,随父迁居北平。7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呼啸飞过北平,他与邻居四散奔逃。就此,学航空以报国的信念根植心中。1947年,入读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系统。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他成为核心成员。为设计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他去图书馆苦苦搜集材料,艰难钻研学习,又顶着严寒反复实验,最终完成这架最大时速850千米飞机的全部气动参数设定。之后,完成首型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他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沿用。1964年,主持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歼8项目,被称为“歼8之父”。作为两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成长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设计师,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摘编自杨舒《顾诵芬:咏之骏烈,诵之清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当时还是南京大学教授的程开甲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中的一员。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他第一个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依据。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氮弹、两弹结合、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身体力行。每次核试验,他都会到一线去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一直没有停下开拓创新的脚步。

——摘编自赵展慧《程开甲:“两弹一星”的开拓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程开甲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程开甲对中国核科技事业的贡献。
2022-08-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江西德安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1971年,袁隆平团队把10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协作攻关下,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从而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背景。
2022-07-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忠尧(1902-199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30年,他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1年赵忠尧毅然拒绝了国外提供的科研岗位,放弃了丰厚的工资待遇,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赵忠尧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批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他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他的科研成果为科研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1958年,赵忠尧负责筹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1972年,赵忠尧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它对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但他将奖金全部捐献以奖励有成就的青年。

——摘编自韩泰华主编《新中国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忠尧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忠饶在中国科学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