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

时间内容备注
19491956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19571965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61976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年~至今“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2 . 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基本情况
第一
阶段
1949-1965建国初期,中学历史课程以老解放区教材为主,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1954--1956年,人教社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此套教材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增加了经济的篇幅。1963年秋,人教社有编出了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第二
阶段
1966-1976……
第三
阶段
1977-19861976年底,教育部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各科教材的编辑、出版。从1980年起,人教社对它进行了修订。增写了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重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增加了文化史的内容;增加了彩色插页和黑白插图,使教科书显得更加直观和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教科书的美感。
第四
阶段
1987-1999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7年,根据这个大纲,人教社对教材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增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部分重要史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4章教材;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国家教委提出的“一纲多本”的原则指导下,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开始进行。,高级中学的历史教材改革也在进行。当时高中出现两套教材:一套……另一套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上海市)学校使用。

(1)阅读材料,以建国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前三个阶段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目录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6课   全球航线的开辟
第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7课 全球联系的基本确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5 课 明直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7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传播
第19 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2)基于上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部分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4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能够揭示单元与单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中外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2020-07-08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历史试题
3 . 《大江大河》是2018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上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节选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
时间发展状况
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立。学校的创建,与俄国在中国建设中东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7—1945年学校完全转入接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给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50年中共中央堂告哈工大完全由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立招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
1951年教育部在《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中明确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在l0~20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孙国宽、王琴《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跃进万岁            
一带一路中国梦   一边倒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备战、备荒、为人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科学发展观               一条线,一大片人民公社好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材料中选取同一时期或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同一主题的口号(3-5个),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口号提取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描述了农村改革的历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现象。故事部分梗概如下:

1978年高考,出身不好的宋运辉和姐姐都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由于县里有关领导的阻挠,姐姐宋运萍主动放弃上大学换取了弟弟上大学的机会。复员军人雷东宝在小雷家村老支书的支持下,顶着上面的压力,实行了分田到户,并重开了砖窑厂,小雷家村开始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之路。雷东宝也与宋运萍结婚,成为小雷家村第一个不再当“光棍”的年轻。正当小雷家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时,县里进行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卖馒头的个体户杨巡被抓,雷东宝也被带到县招待所进行隔离审查。在徐县长的帮助下,雷东宝被释放回村,但之后村办企业遭到了县里国营企业的拒收、压价等一系列的围攻,最后在雷东宝的坚决抵制下,小雷家村的村办企业获得胜利,再次走上了兴旺之路。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8 . 中国拼音字母的诞生经历了迂曲反复的艰苦历程。

1625年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自称沿了利玛窦骈音体制,写成一部《西儒耳目资》。

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该方案用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声调的符号,可以拼讲出当时中国“官话”的全部音节。

自民国起,汉字改革遂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在提出必须废除书写复杂的汉字的学者中,刘半农、鲁迅等尤甚。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

1929年2月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等人本着“必须创造一种通俗而接近大众的、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国际化的拼音文字”的宗旨,在苏联汉学家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

1930年赵元任发表了一篇《石室诗士食狮史》,全文计94字,后扩充为103字,连同题目7字,共110字,假如全文实现了拼音化,那么就是这样的:“ShíshìshshìShshì,shìsh,shìshíshísh。Shshìshíshíshìshìshìsh……”。他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季姬击鸡记》,在提请关注汉字拼音化要面临的问题时,与《石室诗士食狮史》异曲同工。

1952年起,新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法定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大规模实施。20世纪80年代汉语信息化工程进入日程,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中国局面可称为“万码奔腾”。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读汉字改革演变的进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6-22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到了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挫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