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2 . 本题及29题两题,理科班同学请选做28题,文科班同学请任选一题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是其重要内容。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历程。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人士在办学实践中认识到,要全面学习西方,就必须选募学生出洋肄业西学。于是,以1872年容间等人率领幼童赴美留学为肇始,开启了公费留学教育的历史。

——摘编自李晶晶《洋务运动与教育体制改革》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办小学和中学,并开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和工人夜校,大力度地推行识字教育。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负责统编和出版全国中小学教材,此后不久,中小学开始推行苏联“一纲一本”的模式。高校至1953年完成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调整后,综合大学主要设文理两类系科,其他分设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外语、艺术、体育等专门学院。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期间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教育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2019-02-0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