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下列关于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变法相同背景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政治腐败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生产关系剧烈变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2018-03-14更新 | 1088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高二(普职融通部)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017-09-08更新 | 558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盐政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明代为保证边饷供应,赈济水旱凶荒,创立盐法开中制,即由商人从内地把粮食运到官方指定地点,然后发给价值相当的勘合(领盐凭证)及盐引(卖盐执照),商人到产盐地取盐后于指定范围经销。开中始于山西。继行于陕西、甘肃等边地。后又推行于内地一些军事重镇。以后,除北方和西北诸边外,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四川等许多地方,皆“召商纳粮开中”。经常性的开中主要是弥补边疆地区军屯之不足。而临时性的开中则依据战事的有无来进行。“商人自募民塞下,得粟以输边”。“兵卒就地受粟,无私籴之扰,不烦转运……胡马不窥于长城。无蹂躏之扰”,“屯田之兴,于斯为盛”。史家赞曰:“商利而民亦利,国足而边亦足,称美善矣。”
——摘编自张家国等《试析明代盐法变迁之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盐法开中制的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实行盐法开中制的作用。
2017-09-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

中统三年规定:“诸县所属村,凡五十家为一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在社长领导下,居民开荒耕作,修葺河堤,经营副业。元初这种农村基层组织,后来推广到南北各地

——摘自《元史·食货志》等

(1)据材料指出元世祖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简要评价元初的农业措施。

2017-07-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7 . 材料

明代江南官田重赋,是明代经济财政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沉重的负担,迫使农民大批逃亡,国家税源减少,拖欠严重。明中期,周忱被任命为江南巡抚,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周忱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他改变运粮方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明代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他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实际上开了赋役合征的先河。周忱亦以善理财赋著称,如《明史·周忱传》指出:“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拖负,忱之力也。”

(1)依据材料,概括周忱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忱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8 .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改革前的明朝,财政已经相当困难。以往的税收都是以实物为主,你家里产什么就交什么。虽然说是等价交易,但里面存在很多弊端。如:实物的保存运输问题和保管就是一大难题。收上来一大堆的粮食、棉花、木材、药物等,保管运输的花费可能远远高于实物本身的价值。朝廷发放的粮饷、军饷不能都用这些东西代替,因为朝廷需要的是银子。另一大弊端就是,地方官吏可以从中获利不少,苦了百姓,而朝廷或者说是朱姓王朝并没有得到半点好处。为了让国库充盈,张居正改变以往的实物赋税制度,把所有实物一律折算为货币,折算率由朝廷掌控,但根据各地情况不同,可以适当地调节。

——付道勇《正说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居正税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实行货币税代替实物税的积极作用。

2017-05-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统治集团从皇族、官吏到军队,其需求是多方面的,尤以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古器珍玩居多,在早期,官办的专门生产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包括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各类器皿、药品、礼品和工艺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皇族勋戚官僚享受欲望增强,奢侈之风大盛,明朝成化时期,宫廷采买政策逐渐转变,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包括:钱、白银、钞、盐引、代纳其课等。采买种类包括天津的海鲜、苏州的药材、广东的禽鸟花木、江西的瓷器、广西的珍珠等。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在采买过程中,采买参与者尤其是宦官时常通过购物短价,恶性敲诈等不正常手段从中牟利,使得这一采买行为有时给民众带来甚至比常规征派更大的危害,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破坏。宫廷采买的盛行,于社会经济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的产业正是在政府、宫廷的大量消费刺激下得以迅猛发展,当时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成化时期宫廷采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政策。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