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丁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丁之条鞭。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地之条鞭。敝邑所谓条鞭者,税粮不分廒口,总收起解,差役则除去三等九则之名,此照地偏派,丁不论贫富,每丁出银若干,地不论厚薄,每亩出银若干,上柜征收,如募应役,而里甲之银附焉。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23

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嗣后直省一体仿行。

——《清史稿·赋役仓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赋役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清雍正、康熙时的赋役制度有何重大变化?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有何意义?

2017-08-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吏不但上蠢国课,下剥贫民,同时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大为下降。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创立"考成法",主张"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薄"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随着改革的进行,万历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政治局面,所有官员百事惟谨,朝廷政令"虽万里以外,朝下而夕奉行"。同时,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张居正自己评论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实行"考成法"的影响。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朝实施两税法以来,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税制逐步建立。南宋初,南方农业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政府的开支。为此,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于是最早的土地赋税造册制度出现。明太祖也深谙土地赋税管理的重要性,从建国初即命各州县分区着手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洪武二十年进而编制《鱼鳞图册》,图册有分图和总图,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号,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等级,登记的项目相当完备。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麟图册》。鱼麟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是地政管理史上的巨大进步。

—据相关资料改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建立土地赋税管理制度的背景并概括鱼麟图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鱼麟图册制度的历史作用。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