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间担任内阁首辅,曾上奏《辛未会试程策》,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成为其日后在万历年间改革的蓝本。他主张国家治理“随时制宜”,强调为国立政,首要在于“安民”。他既主张皇帝必须重新树立朝廷的权威与君主之威,又强调严厉整肃群臣的贪腐怠政。他主张官员的任用或罢免、奖赏与惩罚,应重视其实才与政绩,不为资历资格所限。对于边患侵扰问题,他提出了加强武备、整顿边防、奖励军功、转弱为强的战略。在张居正着手改革的时代,清除官场积弊,官员怠政、腐败等问题得到改善,使得万历年间的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破格启用大批人才,解决了明朝选拔官员的负面危害,改革卓有成效,促进了“万历中兴”形成。

——摘编自李天石《张居正行政伦理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掌握中枢大权之后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万历元年,他提出“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察。考察的方法,是逐级考核。内阁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及六部稽查巡抚、巡按,抚、按考察地方官员。此外,建立了随事考成的制度,要求各衙门将逐日的章奏登记,立文册两本,一送六科,一送内阁,实行一件,注销一件,每年每月针对事情的完成程度加以考察。张居正竭力整饬边防,派戚继光在蓟镇整顿防务,修筑边墙,派名将李成梁防守辽东。裁减冗官冗费,甚至要求皇室节省开支,积极清理历年拖欠的税赋。重新清丈全国土地。从万历六年到万历十一年,清丈基本结束。清丈后的田地总量,比弘治时期的田地总量多了300万顷。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实质,是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它使原先繁多的杂税归于一条,又将原先按丁征收的役改由丁、田分担。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死。此时,户部太仓储银超过600万两,京师储粮达700万石,是隆庆年间的三倍。“海内肃清”,边疆稳定。万历十二年,神宗下令查抄张居正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多被中止。

——摘编自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初年的赋役制度主要沿袭了前代的赋税制度。在这样的赋役制度下,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整个国家财政根基受到侵蚀,底层矛盾也不断激化。为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第一,“赋税合并”,即将徭役跟税收合二为一。第二,“摊派到家”,赋税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银征收”,所有的赋税或徭役均以白银的形式由国家接收。第四,“直收直运”,一切金银均由国家派专人收取。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人骏、赵海月《税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收入逐年下降,可支出却无法减少,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修边的费用不断增长,加上赈济、官俸等大宗开支,形成了数百万两的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数出。为解决这个难题,升任内阁首辅,掌握了朝政大权的张居正上书《陈六事疏》,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构想。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上,张居正推出了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强化行政监督,以六科监察六部,加大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提高官员的素质,改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减汰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此外,张居正推出了“一条鞭法”等措施,逐渐减少了各种积弊,又使朝廷的税收得到明显增加。

摘编自陈忠海《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历史意义。
2022-03-2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缩短,财源枯竭,所谓“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饭)”,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嘉靖年间进士,1572年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深感大明江山如同“将圮而未圮”之室,“其外窿然,而中则蠹矣”。于是,他针对官场上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作风进行改革,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时限,延误者受到究治,进行整顿。他在大同、甘肃等边外之地设置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他经常就边疆镇守和防御之事和部将商榷讨论,给与专断之便,并让地方官员配合,“动无掣肘”,故能边境晏然。他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很快,“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得到治理,漕船可以直达北京。张居正面对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园、民田等,一律丈量。并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各阶层对立日益严重,农业作为封建王朝经济支柱产业已是风雨飘摇。这些都源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与集中。……张居正的改革从土地改革开始,涉及税赋、农商、吏治等多个方面。

1582年,张居正去世当年,朝廷库存余粮可满足九年之需;中央与地方的国库存银超过1000万两白银。与此同时,农村富余人口进入城市填补了工商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空缺,农业经济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商品社会的形成,加上货币地租的出现,这些都符合和有利于封建社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客观事实。但改革只是统治集团为延缓王朝衰亡而不得已作出的暂时性利益让步,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已不适合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封建体制。

——摘编自锁强一《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思想与措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2022-01-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统以后,伴随着屯田制的逐渐崩溃,兵农合一的卫所兵制走向衰落。蒙古诸部兴起,“边境之民肝脑涂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自张居正入阁始,他就致力于推行边军改革。他针对卫所兵“册籍空存”问题,要求“按田求丁,自浮原额”,还令“役山西民兵赴偏老备边”;针对操练规定废弛等弊,令“春秋操期载在会……操止操,务遵照会典";同时,减少边军充劳役的现象。他推广了戚继光结合诸军种优势、协同作战的操练方法。他还责令沿边府县挑选民壮,编成乡军,并入官军“队伍之制”,并严加团练。经过改革,“三陲宴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火而安枕”。可是,张居正奉行“守备为本”的边策,人为地将南北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隔离开来,“增兵增饷……万姓疲劳,海内虚耗"。

——摘编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边军改革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边军改革的影响。
2021-10-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变法与改革】

材料一   改革要立足于对内外环境的准确判断;改革者要树立远大的目光和大无畏的精神;改革一定要正视人性才能因“性”利导;改革要通过“法治”推行,借助“势治”巩固。

——摘编自董成雄、王四达《“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一从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座谈会讲话谈起》

材料二   熙宁初,王介甫(注:王安石)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材能知变通,用之。……介甫性狠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用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从之理,俾小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

——摘编自郑志强《从范仲淹、王安石到章惇、蔡京一北宋改革警示录》

材料三   明代的宗藩制度和优免制度引起的弊端极为严重,财政危机、田赋不清、负担不公、社会动荡皆与其密切相关。但张居正知其弊而不改,而是一味强调以增收来解决日益增加的财政支出问题。例如,对于清丈土地,只要地方官多丈量出田亩,并增加田赋,便给予表彰甚至晋升。于是,地方官罔顾事实,为邀功而无所不用其极。

——摘编自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一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似背景,并分析改革都取得显著成效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共同之处。
2021-11-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政府只要有货币,就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所需的行政物品和军用品,也可以在市场 上雇人服役。同时,为了简化征收手续和省去麻烦,明政府向人民征发的赋役由实物改为货 币,由劳役制改为雇役制和代役制。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行经济改革,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在役法 上,把各种役目合并,取消了“力差”,由官府雇役充当。实行赋役合一,“计亩征银”,除江南 供应宫廷用的漕粮外,其余地区如山东等地的赋役全部改为征收白银。 在浙江海盐县,隆庆时人钱薇说:“邑城南境人以钱为租,地每岁八百,肥者千。”在松江 地区,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徐阶在华亭县岁租银九千八百余两,上海、青浦、平湖、嘉兴不 计也。

——摘编自李龙潜《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解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