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治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史料价值,是指一定的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的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其守旧之政俗与吾同,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异道······九月二日,东京府开中学校,许华士族庶人入学。十九日布告天下,许庶民称姓氏。自中叶以降,唯士人称姓氏,至商工农不许。至是使民自由,天下众庶皆复姓氏。改革以后,渐消藩阀之势,许庶民车马往来······为士民平等之地。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日本变政考》。在康有为看来,他编辑这部《日本变政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书稿,而是供皇帝采择实施的变法指南,是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重要文献,所以,他不但对明治历史精心地选择剪裁,画龙点睛地加以按语,而且有不少地方改动史实,以突出其政治主张。

——摘编自吕万和《关于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康有为编著《日本变政考》的用意并简析其史料价值。
2021-02-03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1868年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提出“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1871年明治政府建立了由官方指派议员组成的立法议事机构,到70年代中后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日本出现了要求开国会、制宪法的自由民权运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参加,各地建立了200多个民权团体,由集体或个人起草的日本宪法草案多达数十种。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1881年政府颁布了在1890年开设民选议院以及制定宪法的诏书,并派伊藤博文前往欧洲考察。1889年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简述近代前期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概述阻碍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并谈谈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3: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问题:
(1)从材料看,倭仁与李鸿章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争论的焦点:        
材料1主张:        
材料2主张:        
(2)19世纪中期,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表现是什么?材料3所言中、日两国的事件分别是                
(3)结合上述材料和已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看法。
2019-02-26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加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和《大革命与旧制度》
材料二 1898年6月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材料三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
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四 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大学对推动宗教改革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问题在维新变法中有何体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福州八县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