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戊戌变法之初,日本政府提出:“促使中国人的觉醒确实是我国朝野上下人士的一大责任”,戊戌政变后,日本提出更希望(中国)有序渐进改革。再后来,日本加大了对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力度,并最终因此而驱逐了康有为。这表明日本政府(     
A.积极谋求在中国利益的最大化B.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中国
C.旗帜鲜明与维新志士划清界限D.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主要内容简表

变法领域主要内容
政治鼓励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经济中央设立铁路矿物总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鼓励和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军,改用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教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习图册》改编

材料二   1978——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项目19782017
GDP(万亿元)0.3782.7
货物进出口总额(万亿美元)0.024.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125974
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63.929.3
农村贫困人口(亿人)7.70.3

——摘编自《经济日报》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爱国思想体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历代变法和改革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2022-1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D.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立宪法、设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说明了(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维新变法在中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6 .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改革过程往往也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中,教育、行政管理、工业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约40到50项变法法令很快陆续颁发。虽然光绪帝和康有为全力推行改革计划,但却受到大多数中央和省级高级官员的抵制。如省级机构,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都漠视或者延误改革法令。这些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敢于挑战和藐视皇帝的命令,是由于他们完全清楚,真正的国家权力不在皇帝手中,而在并不赞成改革的皇太后慈禧的手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近代中国到当代中国,改革一直在路上。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在以下两小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即可)
①简述戊戌变法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意义,并根据材料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回顾历史,列举改革开放40年来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上谕(     
A.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B.意在全面推行维新变法
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D.表明帝后两党矛盾激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许多宫绅认识到,洋务运动时期设立新式学堂与鼓励留学等教育改革只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局部式改革,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毕业授予生员,中学堂毕业授予举人,大学堂毕业授予进士。在京师大学堂“设管学大臣一员”,下设总办、提调、司员等官职,其职责是“节制各省所设之学堂”“其在学堂办事各员,统由该大臣慎选奏派”。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因为新式学堂和科名刚好都是三级,父母也就愿意把孩子送入学堂。管理全国学务的孙家鼐也认同将设立的大学堂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必要性,以及它对全国学堂所产生的作用。此后,大学堂人数每年都稳定维持在300人左右,地方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摘编自陈睿腾《晚清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经验与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农业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也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但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在农业中的运用,把中国传统农业抛在了后边。有识之士不断反思中国传统经验型农业的内在缺陷,梁启超曾分析,中国传统观念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严重脱离。甲午战后,人们似乎达成了“振兴农工,实富强之本”的共识。在维新派的呼吁下,百日维新期间农业改革的诏书措施主要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我国的农业;建立农业行政机构,专督农业生产;引进西方农学,发展农学教育,设立农务学堂,编印外国农书;民间要“广开农会”,以利推广农业技术。上述措施并未因戊戌政变而中断,而是在地方督抚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深化执行。戊戌变法时期的农业改革,使我国传统农业不论在技术体系上还是农学体系、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摘编自张守权《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改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