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4 道试题
1 . 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中说:“职窃考之地球……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化衰为盛⋯⋯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而已。”康有为旨在(     
A.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B.强调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C.借助西方先进理论以减少变法的阻力D.揭示俄日制度和变法的差异性
2 . 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C.裁撤旧官僚机构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你认为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2023-10-2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新育才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表示难以接受其思想主张,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在维新变法的高潮阶段,甚至遭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两位大臣陈宝箴和孙家鼐反对而饬令毁版。《新学伪经考》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它(     
A.竭力倡导君主立宪制B.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
C.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D.触动了清朝统治根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6 . 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7 .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于菜市口。在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悦。由此可见(     
A.民众的思想启蒙尚需加强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清政府统治基础得到强化
8 . 1899年,梁启超提出:“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并在日后发挥此作用的是(     
A.编译《四洲志》B.首次派遣留学生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D.京师设立大学堂
2023-11-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10 . 《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不愿意再向西方学习
C.甲午战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中国民族意识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全面觉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