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

材料三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
材料二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 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
材料五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六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双流棠湖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 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故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回教,无理者也,土耳其猛 鸷敢战而回教存。佛教,近理者也,印度蠢愚而佛教亡。波斯景教,国弱教改;希腊古教,若存若灭。天主耶苏之教,行于地球十之六,兵力为之也。我圣教行于中 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术,以教为政。我朝列圣,尤尊孔、孟、程、朱,屏黜异端,纂述经义,以躬行实践者 教天下。故凡有血气,咸知尊亲。盖政教相维者,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张之洞《劝学篇·同心》
材料三: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
二、本会遵奉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95年6月18日)上谕,卧薪尝胆,惩前毖后,以图保全国地、国民、国教。
三、为保国家之政权土地。
四、为保人民种类之自立。
五、为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1898年5月7日)(节录)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卫鞅、甘龙、杜挚各自的观点﹙10分﹚
2016-11-18更新 | 9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