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守旧势力太大是失败的根源
C.必须先除旧然后才能布新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2023-11-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C.裁撤旧官僚机构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3 . 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4 . 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023-06-04更新 | 498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7 . 《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不愿意再向西方学习
C.甲午战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中国民族意识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全面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戊戌变法的旗手,但康有为只是地位很低的工部主事,到后来也只封了个总理衙门章京;梁启超是个举人,没有任何一官半职;维新派的最高成员是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这一现象(     
A.表明清政府缺乏改革的诚意B.反映出维新派对改革影响小
C.使维新变法潜伏着失败危机D.说明维新改革进程艰难曲折
9 .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推动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2023-01-06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