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カ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 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 1916 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 7 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 18.7 万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等


(1)概括英、法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的背景。
(2)简要说明一战华工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民主化和民族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德意志第二帝国由于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因,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成为了民众的首选。威廉二世每次在外交、殖民、军备方面有所建树,都要指挥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使得德国普通民众对于殖民扩张和民族主义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无论是德国的军队、国会、商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扩张和战争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对德国“世界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1915年底,德国让会上流传的鼓吹战争、歌颂战争的散文超过235册,战争诗达150万首,战争文学达8000册。

——据沈志昂(国内舆论与德国世界政策》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后果。
2022-05-13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保温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84日,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英国皇家海军随即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其中,军事封锁的任务主要由部署在本土的英国大舰队承担,军事封锁的战略目标是切断德国通向大洋的道路,将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港口及近海内。商业封锁旨在封堵德国的海上贸易,阻止它从海外获取战略原料。除在欧洲海域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外,英国还派出分舰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海域,对德国商船实行驱逐或扣留,力图将德国逐出世界贸易体系。战争前期,德国公海舰队始终无法冲出北海封锁圈,德国进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如德国粮食进口由1916年平均每月的20063吨下降到1918年上半年的989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对海洋的控制显著增强,海上封锁体系更加严密。191811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哗变。

——摘编自胡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英国海上封锁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英国海上封锁战略的影响。
2022-05-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冲刺试卷
4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避免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德国有必要先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一个方向的敌人,然后再解决另一个方向的敌人。1905年制定的史里芬计划把战争爆发以后德国打击的重心首先集中于西线,力争在4—6个星期之内打败法国,然后再把力量集中到东线,打败俄国。从1870年普法战争普军迅速打败法军的历史来看,史里芬计划是有足够信心的,以为对法国的战争是一场“轻轻松松一上午的战斗”。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误的判断,是因为对工业化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持久消耗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当时欧洲的军界和政界“很少有人相信一次大战能持续一年而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却保持不崩溃,更难有人相信一次大的冲突和战斗会持续两年”。事实证明,1914年不是1870年,各方面的形势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持久的消耗战。

——摘编自熊伟民《传统与突破: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战争指导》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场持久消耗战的原因。
(2)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场持久消耗战的影响。
2022-05-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衡水金卷新高考广东压轴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1918年生活费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分别为1914年的174.3%和92.3%。农村分化十分严重,特大地主增加42%。1917年的大米产量比1916年下降6.6%,但城市人口比战前增加了20%。奸商进一步囤积居奇,哄抬米价。群众无法压抑的愤懣终被政府出兵西伯利亚的告示所触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米骚动事件。1918723日,富山县妇女自发发动了阻止将大米运往外地的斗争,揭开了米骚动事件的序幕。整个骚动历时2个多月,波及全国2/3地区。斗争矛头不仅对准奸商豪富,而且指向天皇和统治阶级,提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米骚动事件被镇压后,工农革命斗争继续高涨。1921年各种马克思主义小组在全国陆续成立。19224月还建立了日本第一个全国性农会——“日本农民组合”。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米骚动事件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米骚动事件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2022-04-30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等国征集几百万非洲人来与德国人作战。战争使一些非洲人学会使用武器,接触非洲之外的新鲜事物,长期以来用宗教和政治手段编造的“白人主子”不可战胜的神话走向破灭。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给非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B.提升了非洲民众的思想觉悟
C.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快速发展D.导致列强殖民统治土崩瓦解
8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当天的英国《每日邮报》用了“德国人的侵略”“城镇被摧毁”等词句来描述战争。1915年5月12日,英国发布了《呈交委员会的关于德国人暴行的证据和档案》的报告,简称《布赖斯报告》。该报告被译成3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布赖斯报告》主要由几百份证人证言组成,叙述了德军在比利时“随意屠杀平民”“肆意烧毁房屋”“以平民做人体盾牌”“屠杀伤员和俘虏”等劣行。《布赖斯报告》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战争意志,同时扩大和加深了美国社会的反德情绪。报告还声称“(证人的名字和证词)原件由英国内政部保管”。然而,战后人们并未发现这些“原件”。英国宣传机构还对德皇威廉二世在不同时期的好战言论加以搜集、整理,集中宣传,并抨击其野心勃勃。英国自由党议员曾哀叹:“宣战之后,真相第一个受伤”。

——摘编自刘英奇《我们为什么对德宣战--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策略分析》等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的内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对自身的影响。
2022-04-21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位于比利时的华工雕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公元1917年,一战惨烈,人力急缺,14万华工抵欧,解协约国后勤之燃眉。是年1月15日夜,德军轰炸布思本村华工营地,13名华工牺性。值此惨案百年之际,特建华工群雕塑,以铭记今日和平之不易,告慰死于欧洲战场之数千华工,华工入欧(       
A.迫使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基本上解决了欧洲劳动力问题
C.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贡献D.显示了欧中人民之间友好情谊
2022-04-09更新 | 754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林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法国某位政治家曾指出:“成千上万的华工在我们的工厂里工作,这使我们可以腾出同样数量的法国工人到战争前线去服兵役,”这历史事件发生在(       
A.武昌起义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五四运动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