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1982年02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
2022-02-21更新 | 22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考历史原创重组押题卷第十套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0—1939世界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1922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苏联建立
1914费迪南大公遇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马恩河战役
1929经济大危机爆发
1917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临时宪法;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19巴黎和会召开1933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20-1940印尼爆发反对荷兰的民族起义;
印度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时期
1935-194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21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38德国吞并奥地利
1921-1922华盛顿会议召开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2-21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在1940年8月,我总结道,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军队师团的强力扩充,帝国东部各省不应该再被忽视,它们总是极其容易被战争摧毁。然而,诸上种种正是英国和苏联希望看到的。事实上如此多的德国军队,特别是空军部队被迫被部署在东线,使得德国人民的领导阶层不能给西线的战争带来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英国和苏俄的政策的目标。英国和苏俄都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场战争,来削弱整个欧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萧条。

——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


(1)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是否全面?请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1913年下半年至1914年上半年的欧洲战争态势。希特勒此番讲话后的德国军事行动是什么?结果如何?
2022-02-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考历史原创重组押题卷第六套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就制定了未来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两线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在两线作战中,应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而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又应分左右两翼,左翼仅以少数兵力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而以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击退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这个计划德国准备在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里芬计划“注定要失败”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仍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极其屈辱的和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退出了战争。但是,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的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开采量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该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苏俄国内的不满情绪,也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

——摘编自刘换《布列斯特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6 . “一战”开始后,美国向协约国提供大量军火和贷款,资本家从中获取厚利;美国还对德国在拉美的渗透十分不满。美国对英国进行的海上封锁只是抗议了事;而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则采取强硬的立场,并以此为由参战。据此,对美国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护本国资本家利益   ②反对德国的潜艇战是参战借口
③在拉美推行大棒政策   ④处理国际事务时执行双重标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各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远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2-01-12更新 | 2884次组卷 | 20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一战前西方出现的德国百姓在德皇指挥下集体走正步的漫画。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扩军备战进程加快B.军民关系和谐
C.主张提高国民素质D.君主权力无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军费开支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英国约为GDP的33%,法 国约为30%,德国约为22%,而美国仅仅只有GDP的8%。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 元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 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 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瑞士]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一一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的表现与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影响。
10 . 一战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套专门的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这反映了一战
A.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B.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完善发展
C.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推动了各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2021-12-19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十八战争与国际秩序-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