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像绞肉机一样。”史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B.马恩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D.索姆河战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是引发一战的重要因素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2023-05-28更新 | 336次组卷 | 49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一战期间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报界予以高度关注。1917-1918年,《华工杂志》《大战事报》《银行周报》《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罢工运动、英国罢工运动等。中国报刊对劳工问题的关注(     
A.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思想觉悟提升B.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来临
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掀起了中国反帝爱国的新浪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说:“参与一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一战后,埃及、摩洛哥等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激发了非洲的民族意识B.对非洲传统经济打击沉重
C.促使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推动了非洲民族文化复兴
2022-07-10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       
A.学习西方建设民族民主国家B.实现中华民国主权的真正统一
C.参加国际联盟维护国家利益D.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2022-06-29更新 | 2321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林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8 . 位于比利时的华工雕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公元1917年,一战惨烈,人力急缺,14万华工抵欧,解协约国后勤之燃眉。是年1月15日夜,德军轰炸布思本村华工营地,13名华工牺性。值此惨案百年之际,特建华工群雕塑,以铭记今日和平之不易,告慰死于欧洲战场之数千华工,华工入欧(       
A.迫使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基本上解决了欧洲劳动力问题
C.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贡献D.显示了欧中人民之间友好情谊
2022-04-09更新 | 74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林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段祺瑞在府院之争取得胜利
2022-01-19更新 | 567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仍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极其屈辱的和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退出了战争。但是,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的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开采量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该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苏俄国内的不满情绪,也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

——摘编自刘换《布列斯特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