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经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材料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美国虽为形势所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但在此期间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了高潮。

1914年一战爆发后,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人生活以外的他国事务,与美国不相干。

他认为利用中立立场,从美国利益出发,“把美国商人的企业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国外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达到了高潮。首先因为,1929—1933年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到了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无暇它顾。其次,美国公众对欧洲人赖债不还的行为愤愤不平,从而有意疏远了与欧洲的财务关系,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最后,一战对人民的伤害还未愈合,广大民众憎恶战争,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广泛兴起。人民相信,凭借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只要不主动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就不会被拖入战火。虽然此次孤立主义思潮比较强大,但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敲响了孤立主义的丧钟,也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

——摘编自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在中国共招募了14万华工,其中山东人就达8万多人。在外国人眼里,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循规蹈矩,本分求稳,且山东人身材高大强壮,“守纪律、听指挥、能吃苦、不怕死,吃饭不挑食,管饱就行”,这十分符合他们的招募条件。在威海卫贴出的《英国招募华工真诚无欺之布告》末尾有这样一段内容:“山东省连年屡遭水旱、虫蝻、兵火各灾,今英国肯出重资招募华工,能使贫苦之地变为富足,贫穷之工人既可生财,其家属又能享福。”

材料二   1918年11月,法国政府宣布:“凡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每人发给奖金,并由法国政府安全护送返国,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协助辅助就学、就业。”然而华工们除了极少数人愿意留在欧洲外,绝大多数都归心似箭。1919年,华工们在回国前,曾为死难的华工兄弟们举行追悼会,会上挂起挽联,“血洒欧西壮世运,魂返祖国挽神州”,横批“流芳百世”。2017年11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群雕像在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落成。这里埋葬着13名在一战中牺牲的山东籍华工。波普林格市市长在致词中说:许多西方人并不知道在一战历史上曾经有过“中国劳工”这一特殊的团体。他们不畏艰辛与牺牲,为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西方国家也不应该忘却这段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重来《我的爷爷是华工——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欧14万华工血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协约国偏向于从中国山东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贡献,并简述在欧洲建立一战“华工群雕像”的历史价值。
2022-07-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欧洲列强普遍部署军用信鸽,英军则试图倚重基于科学和新技术之上的通信手段。与海军舰船只能携带信鸽向岸上单向传送消息不同,陆军的信鸽在收发位置大致固定后,有可能完成双向传送。在19156月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信鸽表现优秀,受到重视,信鸽部队也成为信号处下属的重要分支。英国《国土保卫法》细则规定:打死、打伤或骚扰信鸽,持有不属于自己的信鸽,或者未经主人允许持有其信鸽为犯罪行为。为了应对德国海军在北海的布雷行动,英国海军信鸽部队最先组建,其后是陆军信鸽部队,最后是空军信鸽部队。而国家竞翔联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动员了大批养鸽人参军,并向军队无偿提供信鸽。1918321日,德军在西线突然发动猛烈的春季攻势,信鸽的战术作用和战略价值在英军抵抗与反击过程中得到突出体现。信鸽送达的情报为协约国军队稳定战线、部署反击以及最终打退德军的攻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摘编自贾珺《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角色转换与形象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信鸽在一战中受到英国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概述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作用。
2022-06-28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武器: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气,造成对方重大损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坦克首次被用于战场,1916年英国第一辆坦克出现时,便成为机关枪毁灭者;战争加速了飞行器的发展,飞机被用于对地摄影侦察、指挥炮火射击;德国人使用飞艇轰炸英国;潜水艇则是这次战争中最具破坏力的新式武器,德军的潜水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德国军事技术比较先进,但协约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1917年4月6日,旁观两年多的美国,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逼迫下对德宣战。6月派出以潘兴为司令的欧洲远征军到欧洲参战,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中立政策,对同盟国宣战。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191412月,在德国国会要求增加军费的投票中,著名社会民主党左派议员卡尔·李卜克内西在700多名议员中投下了唯一一张反对票,成为有名的“李卜克内西一票”。191541日,柏林爆发反战示威。428日,国际妇女联合会在海牙正式成立,大会通过20项决议,要求“立即实现永久性的和平”、在学校进行“和平枚育”。1916723日,英国妇女在新成立的“妇女和平十字军”的领导下,在格拉斯哥举行了第一次反战示威。大战爆发后,尚未参战的美国也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各种和平组织纷纷向国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和平,反对卷入欧洲战争。美国驻英国大使沃尔特,Hl·佩奇在给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信中写道:“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许多东西——首先是大西洋。”即使在191557日英国豪华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包括128名美国人在内的1198名乘客死亡的重大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也只是要求总统表达举国一致的道义上的愤慨,而很少有人希望进行战争。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是美国在战争开始后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之一。威尔逊则迎合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在1916年的大选中,以“他未使我们卷入战争”的口号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出现和平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和平运动带来的影响。
2022-05-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德国以军事上的必要为借口,蔑视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破坏了比利时的永久中立;英国等国同样破坏了国际法规定的海域的中立。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扩大它的战时禁制品名单,以阻止中立国货物运往德国。德国方面则无限制实施潜艇战政策。潜艇在水下航行不能够押送其所捕获的船舶和船上战俘,只有将敌船击沉。这种潜艇作战“使传统的战时国际法有穷尽应付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战趋于全面化,它将战争只是政府间的一种争夺的原则破坏无余。交战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仅受到海运限制的影响,而且空袭越来越多地针对居民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法虽有一些关于陆战和海战的规定,但对于空战法规确实一片空白。人们意识到为了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必须建立国际组织和完善国际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争端在提交某种程序解决之前不得诉诸战争。1928年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但是,这些努力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张加犁《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指出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社会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初,英德海军已进行了多轮海上霸权角逐。德方大洋舰队司令官决心打一场会战,摆脱英国海军封锁给德国海军造成的困境。而英方也想重创德国大洋舰队,然后全力对付德国潜艇。日德兰海战中,德军共击沉英军3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自己损失了2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英国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镇在港口,使其在战争后期毫无作为,从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纽约时报》对此评论说:“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仍然被关在牢中”。此后德国只能以潜水艇击沉舰艇,后发展为无限制潜艇战,“哪怕冒同美国作战的风险也罢”。英国海军无力摧毁德国海军,从而粉碎了协约国把波罗的海向俄国开放的一切希望。

——摘编自刘健军《回望世纪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德兰海战的爆发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德兰海战的影响。
8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慷慨陈词,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美人民踊跃参军和支援欧洲协约国前线作战。随后,美国成立行之有效的后勤机构和庞大的后勤供应体系,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建立起一套国内战争动员体制,为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美国远征军体制是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综合作战体系,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次联合作战。美国海军完成了反潜作战、远洋护航、运输部队、炮火支援等任务。同时,空军参加了警戒侦察、战略轰炸以及配合地面的部队发动攻击等。美国远征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进攻战役,进行了历史上首次争夺制空权的航空兵作战,这都促使美国军事力量的空前发展。美国远征军为欧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逆转了敌对双方的实力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加速倾向了协约国。这种远征军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历次海外战争中不断完善成熟。

——摘编自曹月勇等《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确立的基础:国内战争动员体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远征军体制确立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远征军体制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以后,随着其自治领地和殖民地相继加入战争,战火迅速蔓延至中东、非洲和远东,战争开始真正具有世界战争的规模,但欧洲的战略中心地位没有改变。在欧洲,由于意大利一直动摇于两大集团之间,战争一开始主要在德奥与三大协约国之间进行。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德、奥备战较早,装备先进,在战初占有一定的军事优势。其中德国不仅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化工业的生产能力已超过英、法、俄三国的总和。这些要素与日益膨胀的人口相结合,不免使德国军队成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但是这些优势却由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外交上的孤立被部分地削弱了。德、奥在欧洲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们从战争一开始就面临着同时在西、东、南三个方面多线作战的不利形势。此外,天然易受包围的地缘与外交上的孤立,切断了它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资源的有限性使之难以支持长期战争的消耗。

——摘编自陈振昌《德意志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战局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同盟国在一战中战败的原因。
2018-04-16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 I调研卷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