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2 .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到战争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成为一些国家发生革命的重要动力。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的国际组织一一国际联盟应运而生。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材料二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人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
2020-11-1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 年,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并且把兴登堡、鲁登道夫等战犯奉为为祖国而战的“民族英雄”,抵制对他们的审判。1924 年德国加入国联的四大条件之一,就是必须不再以任何方式使德国承认战争罪责。民族主义者继续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支配世界。德国的军队、大中学校成了梦想通过战争实现复仇、恢复昔日荣耀的精神家园。军方“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军事家伯恩哈迪构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在和平时期必须做好战争准备,特别是民众的战争准备,泽克特、古德里安等将领提出机动灵活原则是军队作战的关键。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并概述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4 . 材料 1914年9月,日本登陆山东与德国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日本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与外交总长陆征祥认为:“只有参战,到(战后)和会时再提出(解决青岛问题)。”1917年4月,美国邀中国一致对德国宣战,段祺瑞认为:“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对德奥宣战。对德宣战后,北洋政府将天津、汉口的德奥租界正式收回,设特别市政管理局管理租界内一切行政事务,协约国要求将该租界辟为公共租界交协约国管理,但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同时,中国停付了德奥两国的庚子赔款,协约国也同意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11日可缓付5年。战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和约承认中国政府取消德国在华一切特权。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北洋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相互联系并值得人类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实上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是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一组

第二组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所学知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两组图片中的任何一组,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联系。
2020-01-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实验班)
6 . 一战结束后,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1920年,在其所著《欧游心影录》中提到:“大凡一个人,若使有个安心立命的所在。虽然外界种种困苦,也容易抵抗过去。近来欧洲人,却把这件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过信‘科学万能’。”梁启超作此分析,是他认为
A.科学技术在一战中沦为战争工具
B.科学被当作“赛先生”引入中国
C.一战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D.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速度减慢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7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命令所有的美方代表不要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进行任何直接交流。当俄德进行单独媾和时,美国驻俄大使煽动说享有140多年自由的美国人民向仅仅享有10个月自由的俄国人民表达强烈的同情,以为这样能激起俄国人民起来反对苏维埃的战争,结果希望落空了。美国国务卿兰辛将苏俄的《和平法令》视为“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威尔逊则提出了“十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初衷,即声明美国作战的目标,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借此抵消《和平法令》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实现。美国政府还允许运输工业产品、铁轨、火车头的船只驶往俄国,企图以经济手段迫使苏维埃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接受美国的要求,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对于种种经济利诱,身处困境的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就此屈服。

——摘编自余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采取的主要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失败的原因。
2020-01-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一战爆发前,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竞相粉墨登场,支配了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法国的复仇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与“大塞尔维亚计划”等。正是这些民族主义思潮,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材料二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欧洲史》


(1)结合一战历史背景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2020-02-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4届高三十一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材料   1919年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认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这成为苏俄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利用1922年参加热那亚国际会议的大好时机,苏俄代表团积极推动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就苏德两国以最惠国原则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等问题做了一系列规定,条约签订后,波兰及小协约国纷纷向苏俄靠近,到1925年底,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各种条约和协定达40多个。同时,这也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在国际上第一次被人放在平底地位上进行政治对话,到1922年底,德国对苏俄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多,来自苏俄的进口额增加了十三倍以上。

——摘编自孙祥秀《苏德<拉巴洛条约>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积极推动《拉巴洛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2019-10-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中国“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时悍然声言,无论是中立国与协约国间、还是中立国间通商的船只,只要经过其封锁区域,一概击沉。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后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一败涂地,但以战胜国姿态出席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并进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

——摘编自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