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火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欧洲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C.世界中心转移D.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2020-04-2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2 . 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B.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C.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D.战争对西方文明的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9年9月,中国签署了对奥合约,取消奥地利的最惠国待遇,废止了《辛丑条约》中的中奥专约。1921年5月签订了《中德协约》,中国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这得益于
A.列强对华政策转变B.国家综合实力上升
C.有利历史机遇出现D.独立自主地位形成
4 .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C.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D.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7 .

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到战争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成为一些国家发生革命的重要动力。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应运而生。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材料二一战给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最后的一次打击。在土耳其、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帝王宝座倒塌了。这次大战的确是民主制度的一次胜利。但对现代文明的基本问题,如工业主义和民族主义、经济保障和国际稳定等等,这次大战并没有作出任何回答。而且,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它们面对的则是经济力量日益兴盛的美国,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苏俄,以及反殖民运动蓬勃开展的非洲和亚洲。

—摘自《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没有回答现代文明基本问题”的原因。

2018-05-18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8 .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材料二苏联时期把十月革命看成现代史的开端,称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俄罗斯现在的教材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现代史的开端,把十月革命纳入“‘大震荡’时期的俄国”来考察,这一时期从1914年开始到国内战争结束。1917年发生了俄国大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同属于俄国大革命。

—《俄罗斯学刊》2018年第1期

(2)依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现行教材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合称什么?把它们纳入俄国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称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原因。

材料三回到具体世界历史的空间中,如果要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之间划出一条时间标志的话,那么理应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事实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了20世纪的大门,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李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开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

2018-05-13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2018届天津市河北区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法德是欧洲大陆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直接关系到欧洲的稳定,世界的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是一个令法德两国人民百感交集的地方。(见下图)
(1)在这里的同一节火车车厢里,1918年和1940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件对法德两国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
(2)结合相关史实,阐述一战后法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二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3)二战后,法德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冲突”?对欧洲有何影响?
(4)综上,你认为法德争夺的核心是什么?从两国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016-11-27更新 | 5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