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建立国联,美国可以藉此确立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英国最为关注的是保持自身霸权和海上霸权。巴黎和会开幕前,威尔逊会见了英国外交官员德比尔,德比尔向威尔逊指出:英美在殖民地问题和海上自由问题上存在分歧。威尔逊将国联放在第一位,和约内容居于次要地位,英国也愿意在不涉及它的要害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合作。在殖民地问题上,威尔逊表示他愿意在未来国联的监督下由英国控制前德国的殖民地,另外,他建议两国海军“在世界海上警察"方面进行合作。

——摘编自韩莉《竞争与妥协:巴黎和会上的美英关系》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盟国领袖就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协议,该协议受到苏、美、英三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普遍欢迎。丘吉尔为雅尔塔会议的成功向斯大林说:“战火烧掉了过去的误解。”但雅尔塔会议结束两周后,驻罗马尼亚的苏军就解除了向示威群众开枪的旧罗马尼亚军队武装,建立起罗共领导的民族民主阵线政府。在波兰,美国将其当作依靠雅尔塔协议打入东欧的试验田,但18名政府成员中只吸收了前流亡政府的三名成员,无法影响波兰政府的政策。美国还背弃雅尔塔协议,公然走上分裂德国、分裂欧洲的道路。

——摘编自王贵正《雅尔塔会议的大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英美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雅尔塔会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

驼峰空运开始后,规模逐渐扩大,援华空运大队的人员由初期的8千多人增至8万多人,各类运输机到1945年8月已达629架,而中国航空公司参加空运的飞行员至战争结束前已增到约200人,飞机增至30架。到战争临近结束,中美用于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达659架(含中航30架),动员了空勤、地勤人员85643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艰巨的后勤工作之一,“驼峰航线”在开通期间从来没有因天气原因和日军战斗机的攻击而停飞过。无数盟国飞行员用生命和鲜血保证了航线的畅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佘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驼峰航线”的历史贡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73日,斯大林在他那著名的演说中,发出了要与欧美各国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庄严声明。丘吉尔和罗斯福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同苏联合作采取了积极态度。但英美军事当局对苏德战场普遍作出悲观估计,认为苏联的抵抗难以持久。当时,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急于摸清苏联的真实情况,以协调对苏政策并考虑与苏结盟,否则美英正在筹划的会晤也将受影响。在这种急迫形势下,正在伦敦安排会晤事宜的美国总统顾问霍普金斯主动提出赴苏访问。他在征得罗斯福同意后,于7月底飞往莫斯科拜会斯大林,了解苏联的实际情况,准备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会晤提供第一手材料。89日至13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了二战爆发后的第一次会晤,史称大西洋会议,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摘编自李铁城《大西洋会议和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西洋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西洋会议召开的主要影响。

4 . 材料日俄战争以后,日美矛盾成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此后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进一步加深了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美国作为日本战略敌国的形象日益清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严重侵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利益,进而日本开始实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太目标,美国被迫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和“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对日本采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措施,意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使日美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二战爆发和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更加有利于日本南下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扩张。随着东条英机上台组阁,日美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当日本军事准备完成后,东条首相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美国立即开战,这一决定在121日得到了天皇的批准。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王储、邓永发《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珠港事件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影响。
2021-04-01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议,就当时国际形势、安排战后部署、确定对德对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签署共同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到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赞同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还宣称,两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以上述政策原则为依据。

同年9月,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中共中央也发表声明,宣称它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12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宣示了中、美、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军事计划,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表明了中、美、英三国坚持长期作战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从军事上为获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战略和战术部署。

——孙东方、赵陈双《<开罗宣言>及其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罗宣言》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影响。
2021-03-03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苏联向英国提出希望在除苏联战场外的西欧开辟对德战场,从而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英国应允会“援助”苏联,但并没有急于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丘吉尔宣布对日作战,并向国王提出立即访问华盛顿。同年1222日,美苏首脑第一次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公布了由26国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与会政府保证:“同本宣言各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单独停战或媾和”。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担心德国落入从东进攻的苏联之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最后向英国施压,迅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最终开辟。

——摘编自覃雯《1942年美国和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美英三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影响。
8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材料二   19411222日,丘吉尔一行到达华盛顿,两国军事参谋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协议。双方重申德国始终是最主要的敌人,打败德国是首要任务,因为德国控制着比日本雄厚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人力资源。德国一经击败,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必然跟着而来……将把对德作战摆在优先地位,把欧洲作为主要战场;而对太平洋方面,在纳粹政权被抑制住之前,则采取守势。

——摘编自刘绪贻、杨茂生《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就两大军事集团的地理分布情况,指出德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在战争中的潜在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一战初期德国为避免这一威胁采取的军事行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美两国制定的战略方针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国在1941年开展的符合该方针意图的行动。
2021-02-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初,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防卫计划”中提出西进战略构想,将印度等地列入日本太平洋战争外围作战和防御范围。日本希望,德意向中近东地区进军,控制红海,进入印度洋,与日本共同加强在中近东的战略态势,使英国屈服,然后努力歼灭美英海空兵力。在日本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后,西进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海军决定将作战重点从太平洋转向印度洋,陆军却提出将作战重点放在中国。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战略转折时期,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德意在北非、地中海作战的失利,使德意不可能进入西亚与日本会师。日本西进的主力是陆军,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深陷于中国战场。所以,西进战略只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夭折了。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破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西进战略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西进战略破产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上半年,中英两国就经济援华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英国的做法使中国政府果断地把外交的重点放在美国身上,积极争取美国的对华援助。同年,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活动日益增强,美国政府不断收到日本与德意进行联系,加紧组建轴心联盟的活动迹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识到不能把中国仅仅当作受害国,而是作为世界上的一部分,成为东亚制衡日本的因素。193811月,日本政府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了所谓的"东亚新秩序",这完全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相背离。面对日本在东亚如此翼张的侵略,美国在1938年底迈出了援华制日的第一步,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称为"桐油贷款计划"。蒋介石专门致电胡适,"借款成功,全国兴奋。从此抗战精神必益坚强,民族前途实利赖之。"虽然"桐油贷款计划"开启了美国有限援华的大门,但是美国因不想被卷入战争而没有采取能够直接遏制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的有效措施,对直接遏制日本实行"东亚新秩序"几乎没有起到作用。

——摘编自付秋香《19371940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桐油贷款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美国的"桐油贷款计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