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史上,第二战场问题一直是英美苏三大盟国外交的主线。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要求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红军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英国表现出少有的疑虑和拖延。英国想通过控制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维护其海上运输线,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二战初期德军显示出强大战斗力,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败成为笼罩在英国人心头的阴影。英国利用其作为第二战场后方基地的有利战略位置,从大英帝国的利弊和机遇出发,与美苏周旋,最后在1944年才投入第二战场开辟。正如国际关系学者华尔兹所言:

“国家总是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不会为其他国家的利益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会为了所谓的国际共同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倪学德《英国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及其实质。
2021-02-02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制定了以亚太地区为主要战略取向,以打败日本为目标的橙色战争计划。1938年10月,希特勒提出了新的军备计划,11月日本首相发表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使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意识到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于是,联合委员会着手制定了一组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二战爆发后美国不仅越来越认清德国是它的头号敌人,而且越来越明确英国是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的战略思想,从而使罗斯福采取越来越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英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历时两年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出台的新的彩虹计划,体现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强调美国与英国的合作,准备进行两洋战争,把打敷德国放在了第一位;如果日本进入战争,美国和同盟国在远东的战略将首先是防御。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彩虹”计划与“橙色”计划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彩虹”计划出台的原因及意义。

3 . 材料日俄战争以后,日美矛盾成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此后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进一步加深了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美国作为日本战略敌国的形象日益清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严重侵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利益,进而日本开始实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太目标,美国被迫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和“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对日本采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措施,意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使日美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二战爆发和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更加有利于日本南下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扩张。随着东条英机上台组阁,日美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当日本军事准备完成后,东条首相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美国立即开战,这一决定在121日得到了天皇的批准。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王储、邓永发《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珠港事件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9月至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共向中国提供飞机924架、坦克82辆、步枪5万支、子弹约1.8亿发、炮弹200万发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苏联对华贷款达2.5亿美元,来华的苏联志愿人员约2000名,其中约200名牺牲于中国战场。在日本侵占东南亚,经东南亚的其他运输线路均被切断后,苏联援华的西北运输线路成为这一时期的唯一中外交通线,显得弥足珍贵。

材料二   实际上,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种互相援助的关系。一方面,苏联的远东外交战略如果没有中国的配合与牺牲便实现不了,以致最终难逃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从战略物资供应上援助了苏联。研究显示,19371945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钨砂、锑、锡等重要战略物资以及包括桐油、羊毛、生丝、毛皮、毛皮原料等大量农产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俄】彼得罗夫、陈开科等《二战期间中苏形成互相援助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实施对华援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对苏援助的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战事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和进攻战。战役开始后,作为最高统帅和国家象征的斯大林拒绝撤退。他坚持在红场举行大阅兵,并表示将与莫斯科共存亡。与此同时,朱可夫成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体系,致使苏德两军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中,而战争也被拖入了冬季。由于苏军执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德军根本无法在莫斯科近郊找到任何可供取暖的资源。再加上希特勒本来计划在冬季到来之前攻陷莫斯科,德军的棉衣等取暖物件严重不足。最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使得苏联军队士气大振。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列颠战役(1940-1941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空战。希特勒打败法国后,德军企图首先夺取制空权,钳制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便展开对英空战。英国从1940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在指挥体制、防空兵力部署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建立了全国性的雷达预警系统,划置四个空军战区边界。19416月,纳粹德国报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便放弃空战计划。不列颠战役的胜利,不仅使英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还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尤其是使自法国败降后对欧洲战争持“中立”政策的美国政府明确地站在英国一边,促进了英美联盟的建立,更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中。此役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赢得不列颠空战的战略意义。
2021-04-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相对于亚洲,美国更靠近欧洲。19世纪末,美国在同日本及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距离美国经济重心更近的西班牙所构成的威胁比日本更大,因此,首先要对付西班牙。这一“先欧后亚”的思想在美国以后的军事战略中得到延续。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主流文化仍是白人至上的盎格鲁一萨克逊文化,他们将所有亚洲人归于更低的一类人。1937年,美国同欧洲的贸易额是22亿美元,与亚洲只有10亿美元。从长远来看,实力强大的德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超过日本。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413月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中国战场的地位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美国于1941年和1942年根据《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资金约为总援助金额的1.5%,1943年和1944年降低至0.5%.中国被排斥在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之外,被人称为“被遗忘的盟友”。

——摘编自耿志《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兼论“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8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初,罗斯福在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国会允许总统出售、交换或租借军火给任何他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该议案于19413月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成为首个接受美国大规模援助的受益国。19418月,罗斯福与忙于战事的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的一艘战舰上会晤。丘吉尔请求美国参战,罗斯福却避而不答,因为他知道美国民众和国会还是希望置身事外。但两个国家首脑对外宣布了确立战后世界秩序的共同目标,这个被称为《大西洋宪章》的宣言立意崇高,呼吁所有民族都应拥有免于恐惧、贫困和暴政的自由。在占领了巴尔干之后,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于19416月进攻苏联。罗斯福向苏联提供租借物资,命令美国战舰一旦发现德国潜艇,“当场击沉”。结果是,美国与纳粹德国在北大西洋开始了一场秘而不宣的海战。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为战争作准备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为战争作准备的影响。

9 . 材料   19454月,铃木内阁上台时,日本的国力已到了难以维持的最后关头。在日本法西斯濒临崩溃之际,美国在716日试验原子弹成功。86日和9日立即把仅有的两颗分别投在广岛和长崎,炸死295956人。8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下,以西路为主攻方向,分三路对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为了准备这次战役,苏联自5月起就开始向远东秘密增兵56万,使远东总兵力达到约175万,并配备坦克5250辆,飞机5170架,各类火炮近30000门,主要舰艇93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意义。
2021-05-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12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宣示了中、美、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军事计划,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表明了中、美、英三国坚持长期作战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从军事上为获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战略和战术部署。

——孙东方、赵陈双《<开罗宣言>及其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罗宣言》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