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埃及一直是英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埃及获得独立,但英国仍保留若干特权。为了防患于未然,英国于1936年与埃及签订了《英埃同盟条约》。在二战中很长时间内,埃及政府长期奉行对德意断交而不宣战的立场,但又同时积极履行《英埃同盟条约》义务,甚至以超过条约要求的积极态度配合盟军作战,比如1943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曾聚集埃及召开开罗会议。作为回报,英国支持埃及参加战后国际安排的和平会议。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明确强调,拟议中的联合国会议的应邀国家应是1945年3月1日前对共同敌人宣战的协同国家。美国曾支持厄瓜多尔、巴拉圭、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乌拉圭6个拉美协同国家宣战。因而,在此次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对埃及宣战的要求予以支持。埃及方面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十分积极。其首相曾说,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和平会议将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使那些捍卫《大西洋宪章》所载民主原则和人类自由的国家听到埃及自己的声音。2月26日,埃及国王签署敕令,埃及正式对德日宣战。

——摘编自曹占伟《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埃及参战立场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支持埃及对德、日法西斯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埃及对德、日法西斯的宣战。
2021-05-1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材料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于19458-9月间对法西斯日本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协同苏军作战的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作战地区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同时在朝鲜北部、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也采取了军事行动。远东战役的战场辽阔,地形复杂。为实现大纵深和快速度的进攻,苏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实施重点突破,东西夹击,并在第一梯队集中大量坦克和机械化兵团迅猛推进,在短短的10多天里歼灭了号称百万大军的日本关东军,从而迫使日本最终接受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后,苏联将东北境内的工业企业直接作为其战利品

——据彭训厚《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远东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远东战役。
2021-05-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211日,美苏英三国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因担心引起中国强烈反抗,同时顾及世界舆论的影响,三国将该协定作为机密不予公布,而是等待合适时机迫使中国同意,因此也称《雅尔塔秘密协定》。其内容如下:

苏联、美利坚合众国和大不列颠三大盟国领导人商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二、三个月,苏联将加入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是:(一)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二)恢复被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权利,即:1.萨哈林岛南部及全部附属岛屿归还苏联;2.大连商港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惠利益,恢复租借旅顺港作为苏联的海军基地;3.在组建中苏合营公司的基础上,共同经营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保证苏联的优惠利益,同时注意到,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1945211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签订的影响。
2021-05-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美英三国于194524日至11日,在雅尔塔召开了首脑会议。会议的议题包括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及成立联合国等议题,其中远东问题主要指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三国以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有特权的要价,也保证了美国和英国在中国的政治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两至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因担心引起中国强烈反对,以及世界舆论的影响,苏美英三国将该协定作为机密不予公布,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迫使中国同意,因此这一协定也称《雅尔塔秘密协定》。该协定是二战后苏美英瓜分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少冬《雅尔塔秘密协定对战后中国的秩序安排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1-05-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但在其适用范围上,两国产生了分歧,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我深信如果我们要达成稳定和平,就必须让落后国家开发起来。我不相信我们能够一方面作战,反抗法西斯奴役,同时却不去努力,让全世界人民自落后的殖民政策中解放出来。”英国内阁则认为“大西洋宪章是针对我们希望救离纳粹暴政的欧洲国家而发,不是用以处理大英帝国的内政事务,也不是用以处理美国与其殖民地,例如同菲律宾之间的关系。”面对分歧,美国进一步明确其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尔斯说:“如果这场大战事实上是为解放人民而战,他就必须使得全世界以及美洲世界的人民的主权平等,我们的胜利必须带进全体人民解放的列车里,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完结。”这一主张得到苏联、中国等国的支持,二战后得以实践。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适用范围上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英两国分歧,评价美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立场。
2021-05-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1934〜1937年是中德关系发展比较亲密和活跃的时期。纳粹德国把中国看作是其原料的来源和德国制造商的市场,认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中德由前一时期单纯的民间贸易和非官方的军事往来,发展为两国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国的抗日准备。1938〜1941年中德关系逐步逆转。这一时期,德国政府出于全球战略上的考虑,逐渐倒向日本一边。1938年陶德曼调停失败后,德国公开支持日本侵略者,严令禁止军火输往中国。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为了日本能配合其进攻苏联,外交上承认汪精卫政权。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正式宣告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时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

——摘编自易豪精《从“蜜月"到断交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34〜1937年的中德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是研究美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   在海上我们已深受其辱,但我们不希望以牙还牙,而且保持着另一种若即若离的意识,那就是注重与战争本身直接有关的问题以外的那些利益。……经过那些致命性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我们国家的命运在于我们是否能保全这个国家。

——威尔逊总统连任就职演说(191735日)


(1)概述威尔逊关于美国国际政策的主要观点。结合自演说发表至1922年间的相关史实,说说美国的行为是否体现了“不希望以牙还牙”的观点。

材料二   今天,在这一战争年代,我们已经以可怕的代价取得了教训,我们将从这些教训中受益。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能独立生活在和平之中,我们自身的福祉维系在其他遥远的国家的福祉之上。我们已经懂得,我们必须像人那样地生活,而不是像鸵鸟,或是圈着的狗那样地生活。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做世界的公民,如何做人类社会的成员。

——罗斯福总统第四任就职演说(1945120日)


(2)材料一合材料二中“世界公民”的内涵有何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可怕的代价”是什么?

材料三   我们的人民渴望并且决心为地球的和平……公正而持久的和平而努力。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和其他有相同看法的国家发现:还有另一种制度有着与我们完全相反的目标,并有着一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我们正在逐渐而明确地编织起一个国际安全和日益繁荣的世界网。

——杜鲁门总统就职演说(1949120日)


(3)材料三中,杜鲁门关于国际政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材料三,美国总统国际政策观点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当时国际上三种不同的力量对这场战争采取三种不同的态度:德意实行直接的武装干涉;苏联和共产国际以及世界的民主力量坚决支持共和政府;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实行所谓“不干涉政策”。意味深长的是,以上三个方面的每一方,都参加了由法国倡导、在伦敦建立的“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共有27国签订了“不干涉”协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所购买的武器过境,禁止派遣外国志愿人员赴西班牙。德意虽然也在“不干涉”协定上签字,但始终是公开和半公开地向西班牙派遣军队、运送军火。协定撇开了国际联盟,英法对德意等破坏协定的行为视而不见,不加谴责,对西班牙共和政府武器禁运却严格执行,毫不放松。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灭亡。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干涉"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不干涉”协定。
2021-05-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11月4日,罗斯福签署了新的中立法,交战国可以用现金购买武器,由本国船只装运回国,这实际上有利于海运实力较强的英法。但是所有从美国进口的物品都需要用现金来购买,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二战爆发后迅速下降。到1940年底,英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耗尽,已经无力用现金购买战时紧缺的物资。1940年12月16日罗斯福召开记者招待会,用借“水龙头”给邻居家灭火来比喻美国将对英国进行的援助形式。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冲破国内的重重阻力,促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

——摘编自于婧《从英美“血缘姻亲”看<租借法案>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租借法案》对二战的影响。
2021-04-2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各装甲师以他们此时早已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入到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德国人的获胜除了突袭这一重要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势。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备兵可资利用,但是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得苏联很难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而且德军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都作过战,因而它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优势。此外,斯大林拒绝认真对待纳粹很快就将进攻苏联的警告,因此多数飞机第一天还在机场上就被炸毁了。另外还应该想到的是,这不是苏联和德国之间,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初期双方面临的战争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初期上述战争态势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