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攻势迅猛,一个又一个岛屿被美军所控制。获得合适的岛屿作为攻击日本的轰炸机出发地后,美军急需研究如何使用重型轰炸机对亚洲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城市造成最大限度地破坏,为此他们挑选了日军占领下的武汉作为实验品。19441218日,美军89架B-29超级空中堡垒式轰炸机,携带新型燃烧弹对武汉进行大规模轰炸,汉口一元路至江边长约3公里、宽约5公里的地区顿时一片火海,区内房屋全成焦土,汉口因为这次的空袭行动被烧了整整三天。1221日,美军再次轰炸汉口,投弹1000余吨,江边码头10多里长的棚户区,全部烧成灰烬。

——摘编自徐旭阳《湖北国统区和沦陷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武汉大轰炸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军武汉大轰炸。
2022-01-18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英国及反法西斯国家所出台的一项重要法规。1940年,英国的美元储备就将告罄,无力继续购买美国军火。对此,英国不得不向美国求援。美国因受国内孤立主义思想影响,加之正值大选年,罗斯福在援英一事上非常谨慎。同年12月,罗斯福成功连任,随即委托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持起草一项援英法案。经过参、众两院反复磋商修改后,《租借法案》得以通过。法案通过的几分钟后,大批军用物资被迅速运往英国。《租借法案》让多边主义者看到了重塑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良机,美国以租借援助为杠杆不断向英国施压,迫使其接受美国所倡导的重塑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摘编自杨永锋《试析<租借法案>在英美经济霸权转移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租借法案》的影响。
2022-01-17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615830分,激烈的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打响了。马里亚纳群岛位于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以东,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由于之前几次太平洋战争的失利,日军企图在马里亚那群岛挑起大决战,以打败盟军主力舰队来扭转劣势。美军对于岛上日军的设防情况一无所知,但为夺得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令航母编队和潜艇部队积极出击,使用新型防空炮弹,重创日本海军主力,仅付出76人阵亡、损失123架飞机、4艘军舰轻伤的极小代价,给予敌人3艘航空母舰、3艘油轮及600架飞机的巨大伤害。经过这场海战,日本舰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成一支现代化的舰队。中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制海权彻底落到了美军的手里。

——摘编自田树珍《马里亚纳海战》


(1)根据材料,简述美国海军取得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海军取得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胜利的意义。
2022-01-1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鼓舞中国抗战和促进中美合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建立战争信息署(简称“美新处”)。美新处相继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地方办事处,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20世纪40年代,美新处制定了详细的对华宣传划,短期内旨在推动对日战争进程、促进中美合作,长期内向中国灌输美式理念与制度。美新处不光使用正面材料,偶尔也会将美国人批评时政的文章投给中文报社,展现美国的言论“自由”。为了避免中国人对美国产生负面看法,美新处对华宣传刻意掩盖了国内社会弊端,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富分化等,只将黑人、妇女、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光鲜亮丽的一面纳入镜头,制造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假象。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进行简要评价。
2022-01-0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陷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国,迅造集结部队进攻缅甸。蒋介石随即向英美明确表示,一旦条件允许就将出兵协助英国防卫缅甸。而英国始终不忘防范中国势力深入缅甸,力围对中国军队入插作战尽可能加以限制。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协定签署后,英国仍未对联合作战问题作认真考虑和充分准备,不同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布防。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分批入缅,并在同古、仁安羌等战斗中屡次局部控败准备与兵力均占优势的日军。1944年 11月,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展开局部反攻,重创日军,收复龙陵。年底再战腾冲、芒市,并于次年1月攻破碗町。至此我澳西沧陷之地全部收复。随着这一胜利,中印公路全线打通,大批援华物资运到中国。1945年4月,远征军全部胜利回国。

——据张力、陈廷海《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豆国战略的复杂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英国对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影响。
2022-01-08更新 | 306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雅安、自贡、内江六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蒋介石就意识到:若要彻底实现中日战争世界化,中方须配合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而不是坐待他国指挥。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积极的战略导向,迅速决定对德、意、日三国同时宣战,“用意乃在放弃其无关紧要与侵略之德意,而获得利害密切之英俄也,且得对俄对英对美皆有发言之地位”。同时,他召见美英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戴尼斯,商讨派军入缅援助英国抗日和联合作战等问题,并通过新任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当局转告“对香港已积极增援,对安南亦决进击”。在入缅交涉的同时,蒋介石也与美英两国积极商议建立联合军事委员会,制定全盘战略计划。尽管从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短短十几天的交涉看,蒋介石的战略规划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但这些交涉沟通了各方关系,为中国得到来自盟军的武器和其他援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姜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对美英军事合作的构想及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的战略规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实施这些战略规划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法对德宣战后,按兵不动,坐视波兰的灭亡。从19399月到19405月,“西线无战事”,这种奇特的现象被称作“静坐战争”“假战争”或“奇怪战争”。德国入侵波兰后,在西线与法英对峙的德军开始只有23个师,而法军则超过80个师。法军本可以进攻萨尔这个重要的德国工业中心,但从912日起法军奉命停止了行动。英国则到1011日波兰战争结束3个月以后,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去。法、英统治阶级和高级将领畏战情绪严重,不敢与德军正面冲突,而妄想用经济封锁的办法扼制敌人、最终取得胜利。法国军事思想落后,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一味依赖马奇诺防线。法军无仗可打,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为了防止军心涣散,在前方军营建立了娱乐中心,举办体育活动、演剧、放电影,增加酒类配给,总理甚至分发给部队1万个足球,以“鼓励士气”。但这种僵持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德实行“静坐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法对德实行“静坐战争”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18月至11月,德国在夏季的突然袭击使得苏联在秋天面临严重危机。美国方面认为在目前苏德战争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迅速进行美、英、苏三方会议以商讨长期援助计划是不明智的。只有苏联能够将防线维持到冬季时,才能够召开这样的三方会谈,以制订长期的对苏援助计划。但是,战争形势向轴心国的进一步倾斜,使得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改变了其消极等待局势明朗的策略。截止到1941年8月,轴心国集团已经占领了除英国以外的大部分西欧国家、整个巴尔干半岛。英美两国首脑不得不在8月上旬举行会谈以商议进一步的应对措施。1941年11月7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将苏联纳入《租借法案》援助对象。斯大林评价说:“我要说,依照苏联方面的看法,罗斯福总统和美利坚合众国为胜利作了贡献。在这场战争中武器是主要……根据租借法得到的这些武器将有助于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李牧晨《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援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援助的影响。
2021-12-09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2

9 . 材料一   1999324日至1999610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北约指挥机构向一线部队下达命令只需3分钟,配合由GPS制导的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北约共出动飞机32000架次,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2400多名平民伤亡,近百万人沦为难民,大批医院、学校、工厂、商店、发电厂、桥梁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

——摘编自《科索沃战争启示录》

材料二   北约1999年春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发动的战争可能会成为欧洲觉醒的一个起点,它使欧洲意识到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陆上维护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话,那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防务。

——法国前国防部长米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体现了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美双方都明白,盟国英美军队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对英国战后势力范围大小至关重要。在丘吉尔看来,战后当美国军队退回美洲后,能够影响欧洲的力量只有英国和苏联,因此,防范苏联,尽可能缩小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是英国战后是否能够保持世界大国地位的关键。与此相反,美国考虑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削弱欧洲,尤其是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保证有一个最好是能够从东面牵制欧洲的国家力量,显然苏联将是美国实现这项战略目标的最佳搭档。苏联从东面牵制欧洲,就能减轻来自大西洋东岸的对美国的战略压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则是从地缘政治上将苏联战后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东欧;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以避免英国军事力量大规模地从东欧切入,而丘吉尔从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恰好就是英国实现其战略意图最有利的选择。

——摘编自张文木《论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治理世界能力的预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各自的着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