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避免两线作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重大命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都面临两线作战,苏联却成功地避免了这一问题。二战前,苏联面临希特勒的进攻和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导致苏联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1939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赢得一年多的备战时间。19387月日军进攻张鼓峰,次年5月进攻诺门坎,遭到苏军痛击,日军伤亡惨重。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北进”侵略苏联的最好时机到来了,而苏联却展开外交攻势,于19414月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19421月,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于淑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与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能成功避免两线作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成功经验。
2022-08-03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世界现代史单元检测(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德国首次在欧洲战场使用毒气弹,造成大量军民伤亡。一战后,日本陆军省聘请科学家专门研究化学毒剂生产、使用等有关问题。日军研制的化学毒剂有糜烂性毒气和催泪性毒气等9种之多。为了确保对苏作战,及时将国内生产的毒气弹运往中国前方战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很多研制、装配、存放化学武器的工厂和部队。19398月,在齐齐哈尔建立了集研究、实验和实战于一体的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据统计,516部队与731部队合作进行过50余次毒瓦斯人体实验,以获取毒气武器试验相关资料。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资支持化学武器研制生产,因此日本成为二战时期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如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使用了呕吐弹,在南昌会战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等。日本战败时,又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掘出的遗弃化学武器造成了多起健康被害事故。而且由于遗弃的化学武器外表没有黄油保护,不仅腐蚀严重,而且一部分已经泄露,造成水源、土壤污染。

——摘编自王玉芹《日军在华化学武器的研制应用及遗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在华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军在中国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造成的后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14月,罗斯福总统曾多次高度赞扬英勇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的时间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器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军。”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勇气,“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又说,“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持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罗新福的讲话,博得美国人民最热烈、发自内心的掌声。1942年,接受民意调查的人中,有80%到86%相信。中国在战时和战后可以可靠地同美国合作。

——摘编编自刘结勤、杨生茂主编《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对中国人民抗日言论的历史作用。
2022-06-03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材料   194049日凌晨430分,德军展开了对挪威的入侵。德国动用了海军、空军和陆军的一大批兵力。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挪威政府举棋不定,军队接到的命令仅仅是进行“局部而且是秘密地动员”。挪威皇室、政府从首都向腹地撤退时,通敌组织“第五纵队”头自吉斯林宣布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新政府,要求挪威人民立即停止一切抵抗,并与德国缔结和约。到49日中午时分,挪威人口最集中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主要的武器库、粮仓、参谋总部和各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文件悉数落入德军手中。被盟军抛弃的挪威军队残部于610日被迫投降,德军完全占领了挪威。挪威战役期间,挪威伤亡约1700人,英国伤亡约4400人,法国和波兰部队损失530人,而德军战死11人,失踪2375人,伤残1604人。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抗击德军入侵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挪威战役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押全国卷46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5 .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160万人和大量飞机、坦克,对波兰发起突然袭击,16日德军合围波军主力,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有(     
①波兰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③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东方战线”
④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2-03-26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解密1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4月,美日拟定《日美两国谅解方案》,明确表示美国“承认满洲国”。19428月,罗斯福行政助理居里曾对蒋介石说:“华盛顿部分人之印象已不将中国东北认系中国的一部分,应作为战后日俄两国间之缓冲国。”194311月,魏德迈建议:“在亚洲,他敦促不要完全摧毁日本的力量而应该保留一部分,‘以对付苏联的扩张’。”即使到了19451120日,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还提议由国民党政府集中力量控制华北,而把中国东北交由国际托管。只是苏联在出兵中国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并将东北交给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在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取得胜利并胜利渡江以后,美国的企图才化为泡影。

——摘编自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


(1)概括二战中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共同之处及其意图。
(2)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破产的原因。
2022-02-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盟国与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缅甸若被日本占领,日本可侵犯印度,摧毁盟国在印度的战略基地。滇缅公路是中国能够取得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援助的唯一国际陆上交通要道,中国政府必须竭力维护。在战场上,中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素质都是现代化的。在滇西战役中,支前民工至少有二三十万人,部队的行军、食宿、武器弹药的运送全靠当地老百姓,他们含辛茹苦,忍饥挨痛,不计报酬。在缅甸战场上,“自夸精锐的日本陆军被他们一向所轻视的中国军队打垮了”。在缅甸反攻战中,中国远征军为策应英军的英帕尔战役,发动对缅北的全面攻势,使日军不敢把滇西、缅北的兵力调到印度东部,英印军才得以将日军逐出印度。

——摘编自方世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中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远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产生的影响。
2021-04-06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07《长津湖》成就史上最高票房——反侵略、卫国家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日军在中国战场进攻受阻,使其进一步扩大战略资源掠夺的计划破产。为此,日本决定实施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19395月至9月,日军向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进攻。由于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掠夺苏联远东地区战略资源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不久,日军就策划“南下”,夺取苏门答腊岛等地更多的战争资源,以便为日后吞并世界储备后继资源。但这一地区是美英的传统势力范围,19417月,日本召开御前会议,重申日本在东南亚建立统治秩序的方针,这一方针迫使美国加大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日本军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解决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主力,切断美军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军事补给线,于是军部精心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宿文渊《二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各种舰只进行袭击,英国很快就面临反潜艇的主要武器——驱逐舰的短缺问题。19405月,首相丘吉尔就驱逐舰问题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借给英国4050艘驱逐舰,并且表达了英国决不投降的决心。但美国怀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政府官员对欧洲形势也普遍持悲观态度。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抵抗成功的可能性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军方提出了大西洋上的基地问题,认为出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有必要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军事基地。19409月,双方终于签订“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美国用50艘老旧驱逐舰换取了租借英国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8个海空军基地99年的权利。对于这份协议,双方均表示满意。

——摘编自徐蓝《关于1940年美英“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就驱逐舰问题发起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影响。
2021-01-24更新 | 41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4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英国便邀请美国共同“斡旋”,替日本转达所谓的“和平条件”,即要蒋介石政府投降。1937年9月12日,中国就日本全面侵华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要求世界各国制裁日本。然而,当时把持国联的英国对此百般拖延和阻挠,敷衍了事,企图把中国的申诉推出国联之外。1939年4月,英国驻华大使往返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积极策动“中日议和”。与此同时,日本则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反英活动,并寻找借口封锁了天津的英国租界。日方声称,若“英国不同日本全面合作”,日本将不解除对英租界的封锁。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决定向日本让步。1939年7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国的现状和在华日军的特殊需要”。7月17日,英国政府又同意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切断了所有通过香港援华物资的运输。据日本官方统计,仅1937年上半年,日本就从美国进口钢铁130万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内,美国运往日本的军事战略物资竟占日本全部消耗的92%。英国不仅供给日本大批军用器材,还租船帮助日本进行军事运输。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七七事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美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并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