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945年,为落实《雅尔塔协定》条款,正在波茨坦出席美、苏、英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不管蒋介石是否作出让步,斯大林都将参加对日作战”,如果中国不愿作出让步,他们将不顾中国的反对满足斯大林的要求。这表明
A.美苏两国进入冷战对峙局面B.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道路曲折
C.战胜国中国未获得任何利益D.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以概括为“安全带政策”,是苏联在东欧地区建立“缓冲地带”的一种政策。“缓冲地带”的建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求。苏联的这一政策
A.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责任B.维护了东欧国家的独立自主
C.有利于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D.缓和了与美国的对抗与冲突
2021-12-17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让世界信服美国的“和平意图”成为美国重大宣传主题之一。195335日斯大林去世至1955723日日内瓦峰会期间,美国政府几乎同时启动了“和平的机遇”、“和平的原子”和“开放领空”的三大宣传运动,力图全方位塑造美国海外“和平”形象,借此团结“自由世界”与击败共产主义。这一时期美国将“和平”视为一种可行的冷战政策,看似平等,实则对别国未来走向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因而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殖民主义。美国的这种和平宣传不但没有得到盟友的满意,也不被新兴国家买账,因此美国的形象必定深受其殖民主义行径的冲击。

——摘编自胡腾蛟《美国海外“和平”形象宣传运动探略(1953195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制定和平宣传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和平宣传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表明苏联
A.利用波兰问题来应对冷战B.努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C.积极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与美国进行意识形态对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让法国参加占领和管制德国,由于丘吉尔的坚持和罗斯福的斡旋,斯大林做出让步,会议达成了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的协议。英、美扶持法国参与对德占领意在
A.帮助法国实现复苏B.扩大英美对德的影响
C.削弱德国军事实力D.增强制约苏联的力量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资产阶级因而一度受到鼓舞。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也竞相回国投资。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族工业再度陷入了发展艰难的“严冬”时期,致使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被过早地封杀。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有利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利用它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联合国来对抗和遏制中国,使中国在1971年之前完全游离于现存国际秩序之外。社会主义新中国始并不认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只接受主权原则,并于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回后,一度反对维和(干涉其他国家)及反对核不扩散(要打破核垄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利用借欯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1991年,中国第一次参与维和,到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维和贡献者,后来又比美国还早批准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中国逐渐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贡献者,最后成为改革者。

——摘编自赵穗生《中国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国际秩序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变革的贡献。
2021-05-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史称《旧金山和约》。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更确信应及早缔结对日和约。1951年3月,美国将对日和约草案提交给远东委员会各成员国讨论,遭到苏联和中国的强烈谴责与反对。苏联提出,对日和约准备工作应由美、英、苏、中四国外长会议承担。但美国并没有予以理会。英国倾向于严惩和限制日本。经美英互相让步和妥协后,6月19日,英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草案,对双方有争议的三个重点问题做了如下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民党政权都不参加对日和约的签署,由日本在和约签署后自行选择同哪方缔约;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但和约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归属;同意日本以劳务赔偿的方式进行战争赔。

9月5日,旧金山和会的正式会议开始后,大会议程按照美国的设想进行,最终于9月8日举行了《旧金山和约》签字仪式。

——摘编自俞力莎《东亚争端的缘起: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金山条约》的影响。
9 .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19-01-30更新 | 170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1949年末至1952年8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相继建立,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扩大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行动。美国追求的基本目标是阻遏苏联集团战争潜力的增长、加剧苏联集团内部政治经济关系的紧张化,而“对共产党中国的贸易管制,不仅要阻碍其战争潜力的增长,而且还要阻碍其工业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决定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继续维持现行对中国和朝鲜的管制水平。其次,将技术转让更加明确地纳入东西方贸易管制的范畴。1954年和1958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相继两次调整国际管制清单,将对西方军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物资增补进来,而将那些美国和西欧国家认为在军事方面再没有发展前途的物资,或者是苏联已经具备同等研制能力的物资删除出去,196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了“行政例外程序”,其中规定,巴黎统筹委员会各成员国有权自行确定“例外程序”出口的物品种类,无须事前获得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批准,事后向巴黎统筹委员会申报备案。

崔丕《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运政策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禁运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