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以军后方开辟第三战场的是
A.埃及军队
B.叙利亚军队
C.苏联军队
D.巴解游击队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利比亚禁飞区问题上,法国作为刺比亚原油产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极力推动北约介入;而德国等国家由于利益关联度不大,不愿承担为此需付的代价,以至法国激烈攻击德国态度消极。同样,1994年卢旺迭发生种族大屠杀时,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西方大国也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多个国家甚至一度反对干预。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竭力阻挠联合国安理会向卢旺达派遣维和部队,结果导致60万人在那场大屠杀中丧生。在联合国对卢旺迭的干涉行动中,美国置卢旺达境内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于不顾,而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却极为热心。

——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大国处理局部地区问题上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各国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材料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争冲突,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1977年11月,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采取主动行动访问耶路撒冷,与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始和平谈判,但未取得进展。美国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避免阿以再次爆发战争而危及对西方的石油供应,于1978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出面斡旋。1978年9月埃、以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戴维营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以色列将把它所占领的全部西奈土地归还给埃及(1982年以色列完成撤军),埃及允许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和阿喀巴湾。在协定中,埃及同意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问题放在一边,不让其影响埃、以和平。

埃、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摆脱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战争状态,并收复了失地。为此,埃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埃及人长期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当戴维营协定签订时,埃及已被看做是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与公敌,埃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制裁。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戴维营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戴维营协定的签订。

4 . 【历史一一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文天尧的《中东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产生的影响。

2017-05-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因反对伊朗西方化改革流亡伊拉克,鼓动什叶派反对逊尼派,被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驱逐出境。1979年霍梅尼在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对伊拉克什叶派产生巨大影响。霍梅尼取得权力后随即号召穆斯林世界发起伊斯兰革命,包括其阿拉伯睦邻、唯一一个除了伊朗以外以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拉克。同时,伊拉克的非宗教民族主义政党复兴党领袖萨达姆·侯赛因渴求可以利用伊朗脆弱的军事力量(他假定)及革命乱局侵占石油蕴藏量丰富的胡齐斯坦省,以及挫败伊朗伊斯兰革命分子鼓动伊拉克什叶派教徒。1980年9月,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1980年9月-1988年8月

——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的影响。

2017-05-0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4月模拟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3年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后,基辛格在埃以和叙以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促使各方分别于1974年签署了军事脱离接触协议:以色列放弃部分西奈和叙利亚的领土,埃以承诺互不使用武力,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民用船只开放。埃及曾在阿以冲突中付出过巨大代价,经济不堪重负,政局不稳,民众不满,总统萨达特决心迈出和平的第一步。1977年,萨达特对以色列进行了历史性访问。1978年,在美国主持下,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双方承认242号决议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中东各国有权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和平地生活。1979年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约。1980年,埃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维营协议结束了阿以之间的全面交战和对峙状态。协议签订后,美国给了埃及数十亿美元的援助,在美国的活动下,西方大国也开始对埃及提供贷款以及开展各种援助。埃以和约违反了阿盟对以色列“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的原则,利比亚、伊拉克等坚决反对戴维营协议;苏丹、阿曼等国则支持埃及。最终,阿盟开除了埃及的成员国资格,并将总部迁出开罗。萨达特本人也被伊斯兰极端组织所刺杀。

——黄民兴《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埃以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以关系改善带来的影响。

2017-05-02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7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西方历史中,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发生国霸权战争,从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和平转移大概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90年代,许多人看到,在伊斯兰和西方之间又在形成一种“文明冷战”……在穆斯林国家中,1995年时比10年前明显地更亲西方国家唯有科威特。西方在穆斯林世界的亲密朋友,不是像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以及海湾酋长国那样,在军事上依赖西方,变是像阿尔及利亚那样在经济上依赖西方。80年代末,当苏联很明显以不再可能或者不愿意向东欧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时,东欧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如果西方明显地不再可能维持其穆斯林卫星国政权,那么他们很可能遭到同样的命运。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材料二在欧洲联合进程的关键时刻,与伊斯兰的社会冷战,有助于加强欧洲的全面认同。因此,西方应当拥有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它不仅能够支持与伊斯兰的社会冷战,而且还能够对其采取鼓励政策。

——摘编自伯纳德刘易斯(英)《穆斯林愤怒的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与穆斯林国家之间“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与穆斯林国家之间“冷战”的影响。

2017-04-1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总面积中,阿拉伯国家占 2/5有余,犹太国占3/5不到。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到巴勒斯坦人口的1/3,犹太复国组织很快就宣布接受这一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高中历史》(上海版)
材料二1946年~2000年巴以领土演变。(白色为以色列控制地区,深色为巴勒斯坦控制地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以冲突由来已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以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十月):又称“十月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79年,苏联日益担心阿富汗形势可能会给苏联本国南部穆斯林人口带来不安因素。实施南下战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勃列日涅夫不希望自身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阿富汗,决意除掉阿明。苏军入侵导致阿富汗有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耗资500亿美元。约6.5万人伤亡。……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认为,出兵阿富汗是“政治冒险”。 ……1980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大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1989年2月,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材料二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认为阿富汗是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发起报复性战争。美军以强大兵力入侵阿富汗,攻击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以及为这些武装分子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美军入侵虽使塔利班政权被迅速击溃。但在此后的多年里,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袭击活动有增无减。11年来,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了1.3万亿美元的开支,美国公众对美军在阿富汗的支持率降到了11年来最低点降。60%的美国公民认为,阿富汗战争的耗费不值得,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两个赞成更快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国真正的“长期难题”。
——摘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苏联自身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发动的对阿战争其本质特点有何一致性?其共同影响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