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历史由封建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边缘,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的辽阔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A.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B.秦始皇做出了巨大贡献
C.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朝康熙命钦天监焦秉贞重绘《耕织图》,在南宋《耕织图》的基础上加了《初秧》和《祭神》两幅,使之更加完整,且祭祀的“后稷神”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认同的农业始祖。康熙的这一做法
A.描绘了安定祥和的农耕生活B.是为了展示江南经济发展成果
C.建构了满汉一家的文化心理D.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强化王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A.强调文治武功不可偏废B.告诫后世君主虚心纳谏
C.主张君主要量才而用人D.强调要提高官员的素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太宗认为在天下未定之时,一般是“专取其才,不考其行”,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这说明唐太宗
A.不徇私情B.因势用人C.善于纳谏D.唯才是举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矫正南北朝以来不学无术重武轻文的弊病,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规定在中央国子学和地方州县学学习的学生,只要能通一经以上者,都可以入仕。凡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肄业后可直接参加由吏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及第后可做官,驻守玄武门负责护卫皇帝的禁军将士,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终唐一代,来自高丽、百济和新罗等国以及高昌、吐蕃等地区的贵族子弟来到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推动了“近古未有”的国学盛况。为了改变唐初中央官学单纯习儒的问题,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新恢复了隋文帝所设置的书法与法律等专科学校,促进了专门人才的培养,隋末,天下大乱,书籍佚散很多。唐高祖时期就重金购募遗书用楷书誊抄藏于宫中。贞观年间广求天下图书的同时,唐太宗命.名儒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太宗贞观年间,还推动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编写,史学家李延寿父子私撰的南、北二史也在此时完稿。由此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认为:“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是民凋”。唐初,对外面对突厥屡次进犯,多采取讲和安抚。国家政令、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如果要改变政令、法令,皆宜详慎而行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做数种条。若遇大辟之罪,必须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他认为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是导致隋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选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其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封禅泰山,魏征反对。太宗问他原因,魏征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事遂寝。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日:“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旧唐书·魏征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征反对唐太宗封禅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征能成为一代“良臣”的具体因素。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路易十四与康熙时代的科学

材料   康熙本人对科学充满兴趣,史书记载:“康熙初年,因历法争讼,互为讦告,至于死者,不知其几。”于是,他“心中痛恨,凡万几余暇,即专注于天文历法一十余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热衷于跳芭蕾舞,没有兴趣参与科学活动,但他却以国王的意志支持了科学,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科学院致力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科学院的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刊物,科学家可以自行决定研究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欧洲的知名学者霍布斯、卡西尼、惠更斯等相继加入法兰西科学院。

康熙也在1713年发布圣谕,设立“算学馆”,翻译西方历算著作,编写《律历渊源》等书籍,“算学馆”被西方人称为“皇家科学院”。但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于《易经》”,“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律历渊源》编纂完成后,算学馆完成了使命而终结。法兰西科学院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康熙晚年时,由于历法之争已不存在,公开地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都被禁止——这些内容已和清王朝的合法性有关。1715年,他在科举考试中禁止了有关历法、天文、乐律或计算方法的策问考试内容。

——摘编自江菲《康熙与路易十四时期的科学交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康熙和路易十四对科学的态度?
10 . 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
A.战而后和B.羁縻府州C.息事宁人D.和亲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