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蔡元培(1868年一一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0的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2 . 材料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同时,必须讲求行法之人,同一种法,不同的人去执行,其结果迥异。他还揭露清王朝任人唯私,贤者不得用,用者未必贤,他认为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使贤能之士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魏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主张民主议政,广开言路。鸦片战争中,他积极反对投降路线,认为要“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以战胜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也看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于“不设君位,唯立长官贵族等办理国务”的瑞士,他誉之为“西土桃花源”。

——《论魏源的法治思想》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源法治思想的内容及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接触中,张学良感受到国家分裂是外敌入侵的重要原因。在掌控奉系军阀统治权后,他也开始践行这一思想。东北易帜,张学良登上中国东北的政治舞台,开始贯彻实行他在内战中萌发的国家统一思想,促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不可调和,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从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呼吁停止内战,并出兵助蒋,国家统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实践。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不惜牺牲个人,甚至东北军,其国家统一思想的境界得到了升华,也标志着他国家统一思想的最终形成。但他的这种精神被蒋介石所利用,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工具。

——摘编自钱凤欢《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和实践。

2017-08-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县域优质高中合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顺应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

——张磊、张苹《孙中山传》


请回答: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它会带来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简答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振兴中华,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建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有何历史贡献?

(2)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失败后能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斗争方略。请结合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史实加以简要说明。

(3)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其标志性成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继续奋斗,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巨变?

(4)2016年,包括海峡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据此,请谈谈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民族主义者,甘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材料三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甘地)。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为英国“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的目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盐游行”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材料三中的“独特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使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指什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较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4)依据材料四,说明从孙中山遗嘱中得出的认识。

2017-07-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