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实行种姓隔离并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甘地提出“真理是神”“众神归一”,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并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可见,甘地理论的特点是(     
A.众神杂糅、政教合一B.宗教性、民族性、实用性
C.神秘性、理想服从现实D.落后性、宗教性、非暴力
2023-08-04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甘地在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对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极为认同,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据此可推知,当时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
A.排除了采用暴力的可能B.未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
C.深受传统佛教教义影响D.具有明显的非暴力特色
2021-06-01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019-10-19更新 | 266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正如德国梅涅克的思想变化一样,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思想也经历了从改良派逐渐到革命派的转变,当时的社会需求与救亡图存的需要促进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这说明
A.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时代局势息息相关
B.个人思想的变化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来体现
C.当时社会的发展主流是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D.近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变化是与主观愿望成正比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的出版撰写了七篇序言,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以下史实符合此理念的是
①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②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毛泽东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2016-11-27更新 | 212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