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

3 . 古今中外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战役”前大清帝国致信沙皇俄国蒙古文书信:大清国皇帝之旨,颁给俄罗斯察罕汗(沙皇)。自前以来,尔之国人,住在尔地,未曾进入我方边界惹事骚扰,故边疆民众,皆太平安好。后尔之俄罗斯人,进入我方边内,践踏山水,抢夺民众妻儿,扰乱不止,为此朕本应即派大军,前去征讨。然念历年之彼此和睦会被破坏,相互斗争,以至边民困苦,故不忍发兵征讨。曾降谕旨,撤回尔之俄罗斯人,勿生事端。然尔却愈加派俄罗斯人,抢掠我方边内地方滋事,还接纳逃人。朕仍不忍即刻征讨,只派官兵,截断尔俄罗斯人之行路,收服恒滚之俄罗斯人,不杀而豢养。观尔之俄罗斯人,并无停止滋事之势,故兹派兵征讨雅克萨。

——蒙古文《颁降俄罗斯察罕汗之敕书》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颁发了第227号命令:

“德国占领军正冲向……企图不惜任何代价攫取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粮食的北高加索和库班河流域,我们的领土大大缩小,我们失去了7000多万人口,年产八亿多普特粮食的产粮区以及年产1000多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我们每放弃一寸土地都将极大加强敌人的优势,极大地削弱我们的防御,削弱我们的祖国,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必须顽强坚守苏联每一寸领土,尽最大力量去保卫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令》

材料三   在全面抗战期间蒋介石曾多次致电八路军和朱德、彭德怀等:

江午电敬悉,据报传来,……任欣慰,袭敌侧背,断其连络,收效甚大,希更发动民众,扩大行动,使敌有后顾之虑则于战局更有裨益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七八七0421》

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百团大战历史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克萨战役发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胜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蒋介石在上述致电中所表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2020-09-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l—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也是最早由封建地主官僚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曾国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追随唐鉴、倭仁、吴廷栋等人讲习理学。湖湘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留心经济之学”,曾国藩深受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为此,曾国藩一面讲求理学,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讲求经世之学,充分学习王夫之、魏源等的著作,以丰富自己的经世思想。曾国藩面对现实,不囿于理学的空谈,十分重视经世致用,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以书生操杀人之业,成为那个时代最残酷的刽子手,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然最后以曾国藩的胜利而告终,他因此成为汉族地主中出类拔萃之辈,而清王朝这个本该灭亡的朝廷因他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因此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清史搞》称赞他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章太炎曾说他“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范文澜先生称其为“汉奸刽子手”。

——摘编自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者对曾国藩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满洲贵族通过战争俘虏,人口买卖,接纳投充,籍没为奴等手段,占有大量奴仆。户口数字的大量减少,迫使封建国家裁州并县以减少财政开支。康熙禁止圈地后,农民垦荒积极性提高,拥有土地面积扩大。

——摘编自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康熙年间,十分重视垦荒,制定招民开垦的奖励办法,由于清廷采取了鼓励措施,大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纷纷前往各地垦荒耕种,“湖广人民往四川开垦”已形成一股潮流。清初的赋税制度,原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情况复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旨在克服农民在赋役压榨下四处流亡的严重问题,以便稳定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对无地或少地的人民来说,因为当时一般劳动人民丁多地少,而地主阶级田多丁少,田丁税的相对固定,就能使他们不至于为了躲避繁重的丁税而四处流亡。随后,四川实行“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户口减少的原因及康熙帝的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2017-08-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正定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61年,已44岁的于成龙,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到荒僻复杂的广西罗城为县令。他“淡薄自甘,一意与民休息,革大耗,减盐引,编置保甲,严禁盗贼”,并“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1667—1678年,于成龙先后担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冈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州和江防道等职,伸抑冤狱,革罢积弊,赈恤灾民,他坚决反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在直隶巡抚任内,他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他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通宵达旦工作。“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有“于青菜”之称。蒲松龄著有《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他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据王晋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于成龙的“为官”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受到民众敬重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在到什么作用?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