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529次组卷 | 58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04)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康熙帝曾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反映出当时
A.“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B.钟表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D.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瑸,广东海康(雷州)人,清初治台名臣。其文集中有一篇《天下问语》,记录了台湾回归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同他的一次问奏对话。记录大数如下:

问:台湾出产何物?

妻:出产米谷、白糖等物。

问:米谷是多的?

秦:台湾种地,与大陆气候不同,下种在五、六月内,若五、六月内雨水调匀,便可望一年丰收。

问:台湾光景何如?

妻:台湾近日比初开时不同了,人民众多,商旅辏集,竟与大陆津、泉一样了。

问:台湾地方,到后来日久何如?

奏:台湾本地土人,只是南、北路土番(土著),但知捕鹿为生。其余俱是漳、泉等府及广东潮州人民,在彼处种地营生,日久各有家业安生,更无可虑。全在地方得好官,文武和衷,加意抚恤他,百年可保无事。

问:有多少人教?

奏:数十万户口是有的。彼处出产米谷,都容易养活,只是食物太贵了一些。

问:何故太贵?

奏:人太多了。

问:淡水地方何如?

奏:南路风山县地方,有上淡水、下淡水,一日可到。北路诸罗县地方,有鸡笼、淡水,十数日方可到。旧时淡水地方,都到不得,有瘴气。此时水土都好了,臣都到过。

——摘编自【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集》等


根据上述对话,提炼某一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持史论述,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
A.外交谈判B.外国调停
C.经济交往D.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2019-03-22更新 | 699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1676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8 .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2019-01-30更新 | 1758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盘石中学2020-2021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王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他中进士后授职福建邵武知县,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常常同一些曾经卫戍辽东的退役将卒讨论辽境的地理和防御状况,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

材料二: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时称宁、锦大捷,桂、率教功为多。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袁崇焕历史悲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崇焕功过。

2017-07-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