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近年来,海洋生活对人类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海权问题也备受多方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海权意识受到陆权意识的压制。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海上力量大都昙花一现,一旦海上有事则偶尔为之;一旦事平,即销声匿迹。从地理上看,中国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但“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在历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从明朝中叶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东扩张时,中国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国民党时期,中国海权依然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防事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

——马志松《维护海权: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出了《海国图志》,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材料三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

——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材料四   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显示了明朝政府对亚洲的企图,塑造了中国的海洋性质和大战略.......郑和远航是带有进攻性手段的外交行为,一方面北京非常希望减少周围国家对其建设大国野心的怀疑,另一方面,当代的政府领导人希望把民众的视线转向政府早就谋划好的海洋。

   ----詹姆斯.霍尔姆斯(美)吉原俊井《海上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原因。它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后期中国的海洋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海洋观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日学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该观点的本质是什么?
2023-02-13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