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伏尔泰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诉之所在。”《十二铜表法》灵活使用,重视调节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B.2个C.3个D.4个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氢”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沙世家》中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记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的竹简中,发现对当朝大秦律例却有这么一段记载:“如果没有按期抵达,失期3到5日,则会受到训斥:若是6到10日则会受到罚款:铠甲一副:如果途中遇到突发状况,例如天气等影响,可以免除责罚。”为此,有学者对司马迁的相关记述提出了质疑。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2020-08-27更新 | 5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之一。以下是某学者针对“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研究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规则Ⅰ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并足以解释其现象者。

规则Ⅱ因此,对同类的自然效果,应尽可能归之于相同的原因。

规则Ⅲ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的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遍性质。

因为物体的性质不能被知道,除非通过实验,且因此普遍的性质是任何与实验普遍地符合的性质;且它们不能被减少亦不能被除去。

规则Ⅳ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加精确或出现例外之前,都应被视为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而不管相反的假设。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二   我们所说的启蒙运动是历经数代而逐渐形成的,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40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启蒙思想家之间时常会就各种问题的答案发生分歧。但是,他们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这就是现状以及支持现状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同样,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这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他们才团结在了一起。

——莱斯特克罗克《启蒙时代》


(1)据材料一、二,哪一材料是研究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哪一材料是第二手资料,为什么?
(2)据材料一,概述17世纪的科学研究方法出现的“革命”?这场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资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启蒙思想家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原因。
2019-08-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文综限时练习卷(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2019-08-12更新 | 550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这一主张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019-01-30更新 | 674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随行大臣提出: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材料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中《简明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述有何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南方结论
政治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南人北伐者不得志。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2017-07-13更新 | 1801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2017-04-21更新 | 206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地名的由来多种多样,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将明州改称宁波,下列哪个选项最可能是宁波得名的原因?
A.年号B.方位C.避讳D.特产
2011-02-24更新 | 6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一级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