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3-05-28更新 | 489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示范性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公元7世纪,阿拉伯征服古西亚文明后,通行阿拉伯语,楔形文字逐渐消失并被人遗忘。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人慢慢认识到楔形文字的存在,并尝试通过与后来的语言进行对比,释读文物上的铭文。到19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楔形文字铭文。1857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邀请4位学者同时释读一份刚发现的棱柱铭文,4人的解释在细节上有一定出入,但总体一致。楔形文字的成功解读使古西亚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为后人所认识。这说明(     
A.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困难B.文字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历史研究须使用二重证据法D.多角度分析可还原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为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图》,对此画像石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B.是研究东汉社会生产的重要史料
C.狩猎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战乱与政局动荡导致了民生凋敝
4 .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解释
《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
设“五经博士”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
儒生公孙弘的任用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 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会悟在回忆录中说:“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意见不一。我想到我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个画舫,在湖中开会。李达去与代表们商量,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对该史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该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B.作者亲身经历说明该史料真实可信
C.回忆录属文学作品没有历史价值
D.该史料完整地记录一大迁址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文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意为“我要在国家的中心管理天下”。下列对何尊的解读正确的是
A.内底文字主要反映了西周奴隶的活动
B.当时“中国”的区域大致在长江流域
C.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D.为研究东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 . 文物事业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还遵循北宋以来逐渐形成的金石学传统,将“金石”类文物作为研究材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类文物包括青铜器、石刻碑碣以及简牍、封泥等带有文字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可供人鉴赏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多为私人收藏,具有较强的私密性。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要发挥文物开启民智的作用,就必须让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也就是仿效西方创办博物馆,提倡文物公有。康有为还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张謇也提出了类似主张,并于1905年在江苏南通建立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梁启超强调了地下埋藏物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后,国人文物主权意识不断高涨。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往外国”,此举立即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北京学术界成立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要求采集物“绝对不得运出国外”。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

——摘编自臧志晗《中国近代文物观念演变简史》、李建《民族觉醒下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的嬗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金石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
2022-01-21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专用】
8 . 1935年12月,历史学家傅斯年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在社会学家费孝通发表中国境内存在不同民族的观点后,傅斯年认为其观点“接受了帝国主义论殖民地的道理”,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对于上述史事,合理的解读是
A.学术研究受制于政治干预B.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扩大
C.不同学术领域存在认识分歧D.彰显了史学研究的经世致用功能
2021-02-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9 . 宋代以来,民间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下图),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工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豆腐作坊石刻
A.豆腐确实为淮南王刘安所发明B.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C.豆制品是汉代民间的主要食物D.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关于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的结果,现行教科书认为清军获胜,教科书的结论主要源于1842年魏源所著《康熙亲征准噶尔记》,而《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主要取材于乌兰布通之战亲历者马思哈的记述;但是乌兰布通之战发生时正在康熙宫中任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则在1697年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秘密报告中称清军失利。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乌兰布通之战亲历者马思哈的记述是第一手史料,故现行教科书的结论可信
B.传教士白晋不是乌兰布通之战亲历者,无法了解全部的细枝末节,故其结论不可信
C.马思哈的记述只是一人之所见,其真实性还需以其他文献加以验证
D.因个人因素所导致的种种情形使得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