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考古工作者在有着“最初的‘中国’”之称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如图),即《周易》记载的象征和平正道的“豮豕之牙”,其两侧各对称倒置3件象征武力的玉钺。据专家考证,这表达的是“修兵弗战”“以德治国”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上述材料最能反映(     
A.孔孟之道由来已久B.文德理念源远流长
C.早期国家业已形成D.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2 . 东西方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也承载着国家、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

材料一   下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位于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始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后遭破坏。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于532年—537年重建,由物理学家伊西多尔及数学家安提莫斯设计。教堂布局属于以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古罗马)式。大穹顶直径32.6米,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4个大柱墩上。穹顶底部密排着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仿佛造就出光芒万丈的天堂。与大理石的希腊建筑及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教堂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内部用镶嵌画装饰,内容为圣经故事,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已采用小块石膏做镶嵌。拜占庭人考虑墙壁承重,以彩色玻璃作镶嵌,这繁荣了叙利亚玻璃制造业。玻璃反射光彩,在阳光照射下达到虚无缥缈的效果。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教堂内所有壁画被全部用灰浆遮盖,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四座尖塔。

——摘编自张军利《从圣索菲亚教堂解析拜占庭文化的根源》

材料二   下面左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右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后世开凿的卢舍那大佛像。


北魏时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大衣半披肩,衣裙贴身露肌,表情较严峻。宾阳中洞释迦牟尼坐像,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显现出典型中原文化特点。北魏之后,龙门石窟继续扩大,卢舍那大佛即是一例,公元655年大佛像龛开凿,历经20年完工。卢舍那,梵语为毗卢遮那或毗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造型匀称,身体颀长丰约,丰颐秀目,仪容庄严典雅,肩背宽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机。稳重的坐势和静观默想的姿态,既有男性的雄伟庄严,又不失女性之慈祥与温和。大佛的头向下俯视,可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流,与超凡脱俗的北魏佛像相比,更具人情味。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马静《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

材料三   世界遗产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保护”是处于第一位的。遗产保护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张芳芳刘旭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宾阳中洞呈现中原文化特点的原因。概括卢舍那大佛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3)圣索菲亚教堂、龙门石窟分别于1985年、200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就两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2022-09-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图片是我国现存的明清主要民居类型,这些民居都
A.展现人类居住形式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历程
B.体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D.受自然环境、经济、战争和历史文化综合影响
2022-01-24更新 | 92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4 . 自20世纪20年代起,考古学家对四川三星堆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其中,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风格颇多不同。由此可知,三星堆文明
A.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和原创性B.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的特点
C.青铜铸造技术超越中原地区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