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样地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下列关于苏州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州是秦代会稽郡的郡治所在          ②在这里诞生的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③甲午战后苏州被迫开放为商埠          ④《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 “这是第一部昆腔剧本,它将传奇文学和昆山腔及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呈现于舞台,使得昆山腔的文化影响力大增,成为与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并称的四大声腔”。对这部剧本的解读错误的是
①名为《牡丹亭》   ②描写了吴越争霸之事
③创作者是魏良辅   ④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2022-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份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3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以下四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A.昆曲B.京剧C.元杂剧D.明传奇
2022-01-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致远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魏良辅改良昆山腔的过程中得到了善弦索、擅长洞箫的张梅谷、擅长笛子的谢林泉、擅长歌曲的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和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堂的帮助,吸收了浙江海盐和余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而最终形成了“水磨腔”。这说明
A.昆曲吸收了京剧艺术的精华B.艺术交流为昆曲发展注入活力
C.昆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系统D.文人集体将昆腔推上戏剧舞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曲家沈宠绥(?一1645)对昆曲评论道:“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魏良辅“渐改旧习"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A.推动了“昆山腔”曲调名称的正式确立
B.使得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C.通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D.直接推动了文人争相用昆腔编写传奇
2021-02-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外间茶园演戏,昆曲恒占全部戏码十之六七。人才鼎盛,唱法精严,技艺娴习,字眼正确,无处不引人入胜。即以方言不通之齐鲁各地人,变莫不提精会神,耸耳玩味。堂会则几乎全系昆曲,绝不闻乱弹之声。固一时好尚使然,亦奏演者努力猛进之所致也。

清朝时,皇帝不仅喜欢听昆曲,而且喜欢自己唱戏,紫禁城里的漱芳斋戏台就是专供乾隆皇帝唱戏用的。清时宫廷里建有许多戏台,规格最高的是三层大戏楼,除承德的清音阁外,故宫和颐和园各有一座大戏楼,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曹心意《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


(1)说出故宫和颐和园所在大戏楼的名称。依据材料归纳当时昆曲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皇帝有一个制度,叫做“木兰秋狝”、“讲武绥远”,也就是每年都要到承德府的木兰去。这些地方的行宫里都有演昆曲的行头,砌末。皇帝看戏,随时可以演。有一个朝鲜的使臣参加了乾隆七十寿辰,在他写的《热河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宫廷演戏的情景:“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容数万人。……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乾隆八旬万寿时,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万寿盛典结束后,这个戏班留在了京城,成为以后京剧的开端。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所谓徽班,其实是以昆曲为主,其中四喜班列是唱昆曲为特色,而且徽班著名艺人大都也擅唱昆曲。

——陈均《昆曲的声与色》


(2)结合材料指出昆曲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剧与昆曲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陈彦衡《旧居q丛谈》

材料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就开始走下坡路。

材料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在自身继承、发展和生存上,昆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在哪些方面对昆曲有所吸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昆曲后来为什么会走下坡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
2020-10-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北京昆曲研习社部分年谱简编,下列关于其波折历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时间事件简编
1956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政府补贴每月二百五十元
1964年北京昆曲研习社被迫中止,一律演唱现代戏
1980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正式恢复,张允和当选为社长

A.该社的成立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保护昆曲指示的响应B.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是该社被迫中止的主要原因
C.昆曲登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该社得以恢复D.昆曲艺术本身过于高雅艰深导致该社发展历程波折
2020-10-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