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历史上多次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厩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姜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宽蜈《度曲须知孩索题评》

材料二 江南经济繁蒙,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斤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赛,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波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工河》

材料三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纯、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昆腔”与昆曲的关系。并指出魏良辅革新昆腔时,在曲调演唱、运用和乐器伴奏方面,分别吸收了北曲哪些长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昆曲和京剧在顾和园、故宫、避暑山庄中的演出场所,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地位。并分析白先勇改编后的新版《牡丹事》能“反响非常好”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化是一种精神传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芒》,妙艳时人。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王元美(世贞)诗“吴阊白面而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者是也……传奇家曲剧本,戈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故是词家老手。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材料二   (下图)图画中间是一个火锅,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汉字,比如佛,功夫,礼,仁,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京剧等许多代表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东西。


材料三   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之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与根本上词而辟之……即空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新青年》第2卷6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魏良辅和《浣纱记》在昆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符合哪项申遗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莎士比亚成为“外国文化”代表之一的理由。分析火锅中“仁”和“莎士比亚”如算作同一味调料的标准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学尚一尊”,历代统治者往往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统治国家。试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思考与实践加以说明。②儒家思想之“阶级纲常之伦理”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像背驰,在近代中国“日形衰落”。试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为例,分析推动儒家思想“日形衰落”的措施。
2021-05-0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