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498 道试题
1 . 细菌的接合生殖与细菌的质粒F因子有关。有F因子的菌株为雄性,没有的为雌性。F因子携带的基因表达可以使细菌产生仅用于接合生殖的性菌毛,见图1。具有游离F因子的细菌称为F+菌株。部分细菌中F因子可以整合到细菌拟核DNA上,成为Hfr菌株。Hfr菌株的F因子可能从拟核DNA上脱离下来,又变成游离的F因子。这种脱离下来的F因子上携带了部分拟核DNA基因,使菌株成为F'菌株。不存在F因子的雌性菌株称为F菌株。

   

(1)雄性菌株与雌性菌株接合时,雄性菌株的性菌毛同雌性菌株紧密连接在一起,然后F因子的一条链被切开,这条链会进入雌性菌株内,在雌性菌株内进行复制,形成一个新的F因子。留在雄性菌株内的F因子单链也会DNA复制成双链。因此,F'菌株和F菌株接合生殖后,菌株的种类是______。虽然细菌存在接合生殖的方式,但是自然界中雌雄菌株的数量依然保持均衡,结合所学知识,请推测其原因:______
(2)Hfr菌株在和F-菌株接合时,仅有部分F因子片段和部分拟核DNA片段进入雌性菌株内,因为进入F-菌株的F因子片段不完整,使接合后的F-菌株不具有雄性菌株的特点,既接合后的细菌种类依然是Hfr行菌株和F-菌株。但在这一过程中,______菌株拟核DNA发生了______,有利于细菌的进化。
(3)细菌利用乳糖的机制如下图所示,当存在乳糖时,乳糖可以和阻遏蛋白结合,导致阻遏蛋白无法和操纵基因结合,启动乳糖利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某雌性菌株的调节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表达的阻遏蛋白无法与乳糖结合。若这个菌株与F因子携带了正常调节基因的F'菌株进行接合生殖,请分析接合后这个菌株能否利用乳糖,并说明原因:______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2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承载体,由于历史原因,白洋淀富营养化严重并失去自净能力。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原位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列修复方案中,目标与措施匹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目标措施
A分解底泥有机物,减少N素进入水体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剂,将有机物分解为NH4+
B吸附悬浮颗粒物,吸收N、P无机盐构建沉水植物功能群
C完善食物链,稳定生态系统增加水生动物,加快物质循环
D增加溶解氧,促进分解者代谢和增殖人工曝气推动水体表面和垂向流动
A.AB.BC.CD.D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3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神经干细胞的“内卷”之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小小细胞也会“内卷”,这是真的吗?人体在胚胎发育期,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能量以及营养因子,高速分裂的细胞很可能会发生激烈的“内卷之战”。高等级细胞会剥夺大量的资源,甚至剥夺底层细胞的生存权利。对于生命体来说,大脑是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而且在大脑发有期间,往往会产生过量的细胞。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大脑的神经干细胞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利用不同荧光嵌合标记的原理,开发了新的标记和追踪系统,这样就可以在这种基因嵌合体胚胎小鼠的大脑中,使不同基因型的神经干细胞分别表达不同的荧光蛋白。特别是在同一母细胞分裂形成的相邻“姐妹干细胞”中实现了不同基因嵌合诱导表达并评价其生理效应。
经过短期和长期的追踪,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携带不同基因型、散发不同荧光色的神经干细胞,展示出不同的命运。有的干细胞发生明显的克隆性扩增,有的干细胞则走向凋亡甚至被临近的细胞吞噬。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出两个驱动神经干细胞竞争的因子——Axin2和p53(如图),并证明二者之间至少存在上下游因果调控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Axin2和p53的同时缺失在削弱神经干细胞之间的竞争之后,小鼠大脑皮层的面积和厚度均显著增加,且神经元数目也明显增多。这表明Axin2和p53可能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协调测量细胞适应性,调节自然细胞竞争,优化大脑大小。这也是首次在哺乳动物中证明细胞竞争对于组织器官大小存在着调控作用。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并未在p53缺失的小鼠中观察到大脑的明显变化,说明削弱干细胞竞争所导致脑器官变大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1)在胚胎发育早期,动物和人的神经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______细胞,组成了神经系统。
(2)研究人员首次揭示干细胞竞争在大脑发育中发挥的潜在作用,为脑发育尤其是大脑皮层发育带来了全新概念,在此过程中失败者干细胞会被清除掉,而优胜者干细胞则会发生显著的扩增,决定神经干细胞生存的正负调控因子分别是______
(3)关于调控因子的表达对干细胞竞争以及大脑发有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4种模型: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请根据上述研究判断哪个模型是最合理的,并阐述理由:______
(4)一些科学家认为:干细胞竞争仅是在基因嵌合体小鼠相邻神经干细胞中由人工诱导出的基因型差异所导致的。请提出在自然发育的胚胎小鼠中也存在通过上述机制调控干细胞竞争的简要实验思路______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4 . 下图为猪精子和卵子正在受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B细胞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B.图中A和B细胞需要相互识别才能完成受精作用
C.图中A细胞需要到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具备受精能力
D.精子与卵细胞膜结合后阻止后来精子再进入透明带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5 .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单细胞微生物——肺炎支原体,结构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B.通过核糖体合成加工蛋白质
C.通过核仁合成核糖体蛋白
D.通过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6 . 科研人员探究了细胞中N基因对动物细胞利用能源物质途径的影响。

(1)动物细胞可通过______过程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获得能量。
(2)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如图1。分析图1数据:三组培养基中,转N基因组细胞的相对数量均______对照组,推测N基因促进细胞增殖。依据______,可以看出相比于谷氨酰胺,葡萄糖对细胞增殖更重要。
(3)研究人员对比转N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培养相同时间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与乳酸水平,结果如图2,推测N蛋白______。随后,研究者证实了该推测。

(4)已知GLUT4是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分布于肌肉和脂肪组织等。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处理方案并预期了实验结果,表格中①应为______。请写出该研究者的假设______
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检测指标和预期结果
细胞相对数量检测液中葡萄糖余量
实验组转N基因小鼠的脂肪细胞GLUT4阻断剂加入适量①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多于对照组
对照组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7 . 朱鹮有着“东方宝石”的美誉,1981年全球仅陕西洋县存活7只个体。由于初始数目过少,且高度依赖在传统方法耕种的稻田里取食,保护难度很大。我国政府对朱鹮的保护措施,被誉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
(1)最初生活在洋县的7只朱鹮构成了一个______。通过社会广泛参与保护,2023年底全球朱鹮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只,摘掉了“极濒危”的帽子。
(2)为扩大朱鹮的栖息地,保护工作者在多个朱鹮历史分布区域中进行了野化放归实验。数年后,通过鸣声识别的方法统计分析某野化放归群体的数量特征,如下图。

①鸣声识别统计的方法比标记重捕法具有______的优势。
②根据该群体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图中显示:______,据此可以预计该群体的数量将保持增长。
(3)近年来洋县朱鹮野外个体数量增速明显变缓,除了逐渐接近当地环境条件下可以______的最大数量(K值)以外,保护工作者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原因。有学者对朱鹮的MHC基因家族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某关键基因上仅获得了5个等位基因。(注:MHC是脊椎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的MHC被称为HLA。)据此保护工作者认为,朱鹮仍然没有摆脱初始数量过少带来的风险。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4)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朱鹮的栖息地仍然面临威胁。有部分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辅助迁移”方案,即将栖息地破坏的生物迁移到其历史分布范围之外的生态区域。与(2)中“野化放归”相比,“辅助迁移”方案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风险可能为(请写出一条):______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8 . 培养获得二倍体和四倍体洋葱根尖后,分别制作有丝分裂装片,镜检、观察。下图为二倍体根尖细胞的照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作临时装片需要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步
B.应在显微镜下找到单层、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C.①②③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间期和前期
D.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②中的4倍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9 . 光是生命体重要的感知觉输入之一。棕色脂肪组织可分解葡萄糖或脂肪产热以维持体温稳态。研究人员揭示了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的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属于神经调节
B.光作为信号能够促进人体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转化
C.光调控血糖代谢可能有利于动物响应太阳辐照条件,以维持体温稳态
D.现代人应减少夜间长时间暴露于光源以及夜间饮食引起机体血糖紊乱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10 . 雄性长颈鹿之间常发生“脖斗”,甩动脖子和头部组成的“流星锤”,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科研人员分析了雌雄长颈鹿头部重量的差异。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某一雄性长颈鹿个体头部不断增长
B.取得脖斗优势的雄性个体可能在生殖和生存方面具有优势
C.据图推测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相似,也通过脖斗相互斗争
D.种群促进头部增大基因的频率在种间协同进化中越来越大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