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转基因抗虫棉是人们应用较早的基因工程技术推广项目,目前转基因技术有了新的改进,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基因工程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构建相关的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时,应该选择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酶通过识别启动子并与其结合,从而驱动基因的转录过程.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
(2)由棉株1获得单倍体幼苗的途径为:首先诱导离体花粉通过脱分化形成_____,进而通过_____形成胚状体并进一步发育成植株;分化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_种类和配比不同.若要诱导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或少加入_____(填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
(3)若目的基因最终整合到染色体上,则从棉株1、2、3中各随机取出一个叶肉细胞,其细胞核中含有的目的基因个数分别为_____个.
(4)④过程通常采用_____处理使染色体数恢复.取棉株2的两个体细胞融合也能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棉株3,其原理为__________
2016-12-13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2 .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____
(2)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数量、空间)特征。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____调节。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为调查稻田中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____法调查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____,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____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3 . 镁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和植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镁在植物细胞中属于_________(填“大量”或“微量”)元素,植物的根细胞主要通过_________(方式)从土壤中吸收Mg2
(2)种植在缺镁环境中的植物,部分叶片出现发黄的现象。要了解其光合色素的变化情况,可取一定量的发黄叶片,利用_________(溶剂)进行提取,再利用下图一所示的方法对色素进行分离。图一中的2表示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该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同,随该溶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

(3)为了验证缺镁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速率),将培养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一定时间的大豆幼苗,放置在上图二所示的装置中,在光、温等适宜的条件下,测定单位时间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对照组的设置应该是,用培养在_________________大豆幼苗代替实验组中的大豆幼苗,其他处理相同。此时所测得的CO2减少量并不是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应用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缺镁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5-1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