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8 道试题
1 . 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2013年8月18 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的“大红袍1号”和“正山小种1号”等茶种顺利移交给武夷山茶叶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进入基地的培育与筛种阶段。这是利用太空条件使相关茶种发生了____(填变异类型),进而选育出品优或量高的新品种。但实际培育过程中,会出现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情况,这说明了该变异具有____的特点。为克服这一缺点,可进行的操作是大量处理材料。
(2)图甲中②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②过程表示____。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其中β上的三个碱基分别是____,这是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
(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发生了____(填“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4)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填序号),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2024-01-20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综合卷)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2 . 黄颡鱼(2N=52)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雄性比雌性生长速度快2~3倍,我国科学家培育获得子代全部为雄性个体的黄颡鱼,让养殖户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培育过程如下:
①通过相关激素诱导,将雄鱼性逆转为生理雌鱼;
②使用低温休克法干预生理雌鱼产生配子的相关过程,获得无需受精即可发育成个体的卵细胞,从而获得YY超雄鱼(该鱼能正常发育且具有繁殖能力);但此方法获得超雄鱼的成功率较低,难以规模化生产。
③让超雄鱼与正常雌鱼交配,后代全为雄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中雄鱼和生理雌鱼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几乎完全相同
B.②中低温休克法作用的时期是MⅡ期,超雄鱼体细胞含52条染色体
C.生理雌性黄颡鱼经②过程可以得到与其遗传物质组成相同的雌鱼
D.将超雄鱼性逆转为生理雌鱼与超雄鱼交配,可实现超雄鱼的规模化生产
2024-01-18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综合卷)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3 . 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CCR5结构改变,使得HIV-1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HIV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C.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几率上升
D.由于该突变基因为CCR5编码基因的等位基因,因此该地区人群基因库未改变
2024-01-18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综合卷)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4 . 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具有产量高的优势,但杂交种的部分花粉不育。科研人员对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
(1)将纯合粳稻和纯合籼稻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发现,F2仅有粳-籼杂交种和籼稻,且二者比例接近1: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个亲本花粉均正常,但F1产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败育),可判断含有__________(选填“粳稻”或“籼稻”)染色体的花粉粒败育,使其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
(2)经过精细定位,科研人员将导致花粉败育的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R区(区域内的基因不发生交换)。粳稻和籼稻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下图。

   

①科研人员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单独敲除,得到A、B、C、E的单基因敲除植株,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敲除植株的花粉粒形态。科研人员推测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其他基因不影响花粉育性,支持这一推测的显微镜观察证据是__________
②F1杂种植株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植株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_________
③为验证以上推测,科研人员将D基因转入F1,获得转入了单拷贝D基因的转基因植株(T0)。检测发现T0中转入的D基因并未在12号染色体上。若T0自交,仅检测12号染色体的R区,统计子代中分别与粳稻、粳-籼杂交种和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3)研究发现,C基因编码的毒素靶向线粒体中的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毒害作用,这导致C、D基因的基因频率易于升高,形成基因驱动效应。请结合上述机制,解释基因驱动效应的形成原因_________
5 . 下列与单倍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等于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单倍体
C.常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技术来获得单倍体植株
D.在自然状态下,单倍体都是高度不育的
2024-01-16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6大考点)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6 . 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甲是某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在Ⅰ段,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据图判断在Ⅱ段该生物发生了进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且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和丙是两个物种,依据是__________
(3)图丙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四种菌株中__________(填字母)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7 . 一个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基因位置关系如图甲所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如图乙的细胞分裂图,最后产生了含ABb的卵细胞,试分析下列可能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中,不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前的间期,4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b→B)
B.减数第一分裂时1和4号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成了次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中4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形成了卵细胞
D.1、3、和4号三条染色体不可能在一个细胞中出现
8 .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一直不佳。为了调查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者对8种抗生素进行了药敏试验,记录各种抗生素在2015~2018年间的耐药性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铜绿假单胞菌对6大类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2015年(72株)

2016年(83株)

2017年(92株)

2018年(121株)

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肟

13.9

14.4

16.3

22.0

阿奇霉素

88.0

89.0

89.0

90.0

大环内脂类

庆大霉素

19.9

25.3

29.9

32.6

氨基糖苷类

妥布霉素

10.6

13.6

16.6

19.9

环丙沙星

12.6

16.7

22.6

22.5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17.4

22.1

23.3

25.8

β-内酰胺抗生素

哌拉西林

25.6

25.9

29.9

30.8

青霉素类

阿洛西林

27.1

28.3

30.0

33.2

A.基因突变是细菌群体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B.抗生素使用量增大可诱导细菌向耐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C.该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基本为逐年递增,较有效的抗菌药物为妥布霉素
D.欲使细菌的耐药性处于较低水平,则需适当更换抗生素种类及使用剂量、次数等
9 . 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 变为GUG,导致谷氨酸被替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
B.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
C.该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中碱基对内的氢键数目
D.该基因突变后,mRNA中的碱基数目没有改变
10 .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分子缺失一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B.人工诱导产生的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C.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D.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