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互花米草目前已成为我国影响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生态学家对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后形成的互花米草生境与入侵前的本地芦苇生境中本土鸟棕头鸦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互花米草入侵对本地鸟类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入侵区域本地芦苇逐渐消失而形成互花米草生境,这说明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中,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较强的是____(填“本地芦苇”或“互花米草”)。
(2)图甲中“巢淹没”是因巢位过低,被潮水淹没而导致繁殖失败,“巢捕食”是指卵和雏鸟在巢中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现象,“获得成功”是指最终保留下来的巢。从图甲分析,互花米草入侵生境棕头鸦雀巢获得成功率高于本地芦苇生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
(3)图乙为互花米草入侵几年后对棕头鸦雀巢高的调查结果,刚入侵时,其巢高和本地芦苇生境的基本相同。据图乙分析,调查时,互花米草生境中巢成功率应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互花米草生境刚形成时,你判断的原因是____
(4)该研究结果说明,本土鸟类会通过改变筑巢行为来适应入侵植物生境。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该研究结果说明____
2024-04-29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2 . 水稻矮缩病毒(RDV)可借助叶蝉侵染水稻。研究者对三种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1)RDV与水稻种间关系是____;叶蝉通过取食水稻获得水稻同化的____,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
(2)利用携带RDV的叶蝉(带毒叶蝉)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带毒水稻作为实验组;用____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对照组水稻。将15头饥饿处理的叶蝉接入图1装置两株水稻的中心点,统计水稻上的叶蝉数量,结果如图2。

图2体现出不带毒、带毒叶蝉对水稻的取食偏好分别是____
(3)研究发现,RDV感染使水稻释放两种挥发性物质E和H。将叶蝉置于图3a所示的四臂嗅觉仪的中心,其中一臂连接气味源,统计一段时间内叶蝉在四个区域停留的时间,如图3b、c。

①据图3b、c分析E、H对叶蝉的作用____
②现有无法合成E的突变体甲,无法合成H的突变体乙。利用图1装置设计实验验证“RDV通过诱导水稻产生挥发性物质影响叶蝉的取食偏好”。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请依据图3结果,预期本实验结果____(选择字母填于表内)。
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
b.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多于右侧水稻
c.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少于右侧水稻
(4)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会影响叶蝉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RDV对水稻和叶蝉的影响有利于RDV在水稻间____和繁殖,这是____的结果。
3 . 在群体遗传学中,把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图表示种群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时A基因频率的变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漂变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从而引起生物进化
B.基因突变、遗传漂变、迁移都可能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
C.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
D.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的大
4 . 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非抗药性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群体的抗药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图1实验方案。首先设置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抗生素浓度越低,液体越浑浊,大肠杆菌量越大,由此确定两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将大肠杆菌转接到其中培养。每转接一次为一代,连续培养3代。将每次转接完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更高浓度抗生素和TTC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使含有无色TTC的培养基显红色)测量并记录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统计结果如图2。请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源于基因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前”或“后”),抗生素的____导致了耐药菌比例逐渐升高。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基颜色____
(3)图2的结果显示____的抑菌效果更稳定,判断的依据是____
6 .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调查和科学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或调查内容

过程、方法或结论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调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绘制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

C

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

D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对抗生素抗性越强

A.AB.BC.CD.D
7 .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3是物种形成的相关过程,如图4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5)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
(6)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
(7)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
(8)在对该种蜥蜴新种做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蜥蜴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9)该蜥蜴新种不与蜥蜴原种发生基因交流,其理由是______
(10)图4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来实现的。
(11)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 (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增强、减弱)。
2023·全国·模拟预测
8 .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致癌物。四联疗法为根除出幽门螺杆菌的一线疗法:①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②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青霉素和甲硝唑联用;③铋剂:有辅助杀菌作用。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CA为碳酸酐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壁细胞分泌H+是通过/-ATP泵进行的主动运输,PPI能抑制该泵的活性
B.壁细胞中H+可由分解产生,且细胞内H+的浓度高于胃腔的H+的浓度
C.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来抑制幽门螺杆菌增殖
D.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出现抗药性
2023-03-30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生物押题卷(三)
9 . 乳糖不耐受是因缺乏乳糖酶(LCT)而造成进食乳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的现象。一对夫妇(Ⅱ-2和Ⅱ-3)发现其新生儿Ⅲ-1进食母乳后有乳糖不耐受现象,经医生诊断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图7为该家庭相关的系谱图,相应的LCT基因用A/a表示。

(1)为Ⅱ-2和Ⅱ-3夫妇进行遗传咨询,正确的流程是______________
①系谱分析确定遗传方式②了解家族成员患病史③提出预防措施④估计二胎患病风险率
(2)据图分析,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II-3的基因型为________,她的初级卵母细胞含有__________个致病基因。
(3)若Ⅱ-2和Ⅱ-3再生育一胎,这个孩子患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
(4)Ⅱ-3怀二胎后经胎儿细胞检测确认胎儿的LCT基因型与Ⅲ-1相同。下列观点和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__。(多选)
A、该胎儿出生后进食母乳易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B、患病儿肠道缺乏乳糖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建议产妇立即终止妊娠,避免患病儿出生
D、建议产妇继续妊娠,提前准备乳糖水解配方奶粉
大多数人和哺乳动物出生时LCT基因的表达量最大,断奶后表达量逐渐降低,至成年期时表现成年型乳糖不耐受。据调查,全球多数成年人口为乳糖不耐受,只有约25%因LCT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在成年后表现为乳糖耐受。
(5)哺乳动物幼年期能耐受乳糖,至成年期时不食乳汁并表现对乳糖不耐受。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__________。(单选)
A、机体或细胞可以根据环境变化作出响应,关闭一些基因的表达
B、成年个体乳糖酶的表达量降低可能有利于减少氨基酸的不必要消耗
C、乳糖不耐受的成年个体更容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D、比较不同哺乳动物的LCT基因碱基序列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微观证据
(6)中欧地区鲜奶在食物中的比例高于东亚地区。调查显示,现今中欧人群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约为5%-40%,而东亚人群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5%-100%。请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解释中欧和东亚人群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产生差异的过程:__________
10 . 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如图表示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2%、20%、8.5%
B.由图可知,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所有的抗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C.杀虫剂能使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使用杀虫剂是一种人工选择,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
2022-09-13更新 | 432次组卷 | 4卷引用:易错点19 生物进化概念及过程-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教材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