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果蝇起始种群腹部刚毛数目分布如图1。研究者从果蝇起始种群开始,从每一代种群中选出刚毛数目最少的20%个体进行繁殖,多代选择后形成如图2的少刚毛种群;同时,从每一代种群中选出刚毛数目最多的20%个体进行繁殖,多代选择后形成如图2的多刚毛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2两个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刚毛数目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产生了可遗传变异
B.上述实验过程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实质是果蝇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据图2实验结果可知,少刚毛种群和多刚毛种群仍属于同一物种
D.本实验结果支持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的生物学观点
2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图I实验方案。首先设置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抗生素浓度越低,液体越浑浊,大肠杆菌量越大,由此确定二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将大肠杆菌转接到其中培养。每转接一次为一代,连续培养3代。将每次转接完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更高浓度抗生素和TTC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使含有无色TTC的培养基显红色)测量并记录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统计结果如图2.请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和以下哪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同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矮茎
C.白化病
D.猫叫综合征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耐药性逐渐______(“增强”或“降低”),依据是_______
(3)根据图2的统计结果可知,抗生素对大肠杆菌有______作用,并且抑菌效果更好的是_____。在阿米卡星组,三代大肠杆菌培养基颜色的深浅顺序是_____(用“>或<或=”符号连接)。
(4)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有利”或“有害”),你怎样理解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_______
3 . 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非抗药性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群体的抗药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4 . 互花米草目前已成为我国影响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生态学家对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后形成的互花米草生境与入侵前的本地芦苇生境中本土鸟棕头鸦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互花米草入侵对本地鸟类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入侵区域本地芦苇逐渐消失而形成互花米草生境,这说明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中,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较强的是____(填“本地芦苇”或“互花米草”)。
(2)图甲中“巢淹没”是因巢位过低,被潮水淹没而导致繁殖失败,“巢捕食”是指卵和雏鸟在巢中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现象,“获得成功”是指最终保留下来的巢。从图甲分析,互花米草入侵生境棕头鸦雀巢获得成功率高于本地芦苇生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
(3)图乙为互花米草入侵几年后对棕头鸦雀巢高的调查结果,刚入侵时,其巢高和本地芦苇生境的基本相同。据图乙分析,调查时,互花米草生境中巢成功率应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互花米草生境刚形成时,你判断的原因是____
(4)该研究结果说明,本土鸟类会通过改变筑巢行为来适应入侵植物生境。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该研究结果说明____
2024-04-29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
(2)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
(3)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
(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决定的。
6 . 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_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作用和突变,昆虫个体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7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图1实验方案。首先设置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抗生素浓度越低,液体越浑浊,大肠杆菌量越大,由此确定两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将大肠杆菌转接到其中培养。每转接一次为一代,连续培养3代。将每次转接完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更高浓度抗生素和TTC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使含有无色TTC的培养基显红色)测量并记录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统计结果如图2。请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源于基因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前”或“后”),抗生素的____导致了耐药菌比例逐渐升高。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基颜色____
(3)图2的结果显示____的抑菌效果更稳定,判断的依据是____
8 . 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滥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一定时间内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菌M的耐药性形成可能是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B.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提高了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
C.细菌M对抗生素X的适应离不开自身的遗传和变异
D.在抗生素X的选择作用下,细菌M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9 . 某种蛾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T和t控制,基因型为TT、Tt的体色为深色,基因型为tt的体色为浅色。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1920~1980年期间深色蛾和浅色蛾所占比例的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1930年以前,浅色蛾生存的机会更多,留下后代的机会也更多
B.1940年深色蛾和浅色蛾比例相同,则该种群中T、t的基因频率也相等
C.1930~1980年期间,种群中基因型为Tt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至相对稳定
D.1920~1980年期间,决定该蛾体色发生定向改变的主要因素是基因重组
10 .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