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图1实验方案。首先设置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抗生素浓度越低,液体越浑浊,大肠杆菌量越大,由此确定两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将大肠杆菌转接到其中培养。每转接一次为一代,连续培养3代。将每次转接完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更高浓度抗生素和TTC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使含有无色TTC的培养基显红色)测量并记录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统计结果如图2。请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源于基因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前”或“后”),抗生素的____导致了耐药菌比例逐渐升高。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基颜色____
(3)图2的结果显示____的抑菌效果更稳定,判断的依据是____
2 . 在自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嗅闻马粪、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
   
(1)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P 和BCPO 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___________产生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________________
3 .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4 . 如图1为大河及两岸的农田。由于河的南岸农田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取得较好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以控制虫害。图2为南岸农田中该甲虫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图2中,使用杀虫剂R后,甲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B点仍有极少数抗药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与A点相比,B点种群中抗杀虫剂R的甲虫比例增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据图2可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开始,南岸农田开始放养青蛙。
(2)河的南岸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都有此种甲虫种群,若调查发现其中甲虫的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表所示,

马铃薯地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4000

1500

500

1000

1000

500

500

500

500

10000

玉米地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据表推测,马铃薯地比玉米地甲虫的基因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低)。
(3)若在河的北岸也发现了相似的甲虫种群,两岸甲虫的飞行极限距离都为50米,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发现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的甲虫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多选)
A.遗传多样性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D.物种多样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3是物种形成的相关过程,如图4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5)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
(6)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
(7)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
(8)在对该种蜥蜴新种做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蜥蜴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9)该蜥蜴新种不与蜥蜴原种发生基因交流,其理由是______
(10)图4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来实现的。
(11)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 (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增强、减弱)。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______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
(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______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_________个体。
(3)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_______ (填“前”“中”或“后”)。
7 . 茶尺蠖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产量。研究人员比较了甲、乙两地茶尺蠖对E病毒的敏感度,结果如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两地茶尺蠖颜色深浅不同,与自然选择有关
B.由图可知,乙地比甲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C.若两地茶尺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
D.若在茶园施加E病毒,茶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8 . 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的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9 .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调查和科学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或调查内容

过程、方法或结论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调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绘制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

C

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

D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对抗生素抗性越强

A.AB.BC.CD.D
10 . 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可用来表示玉米种子从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的鲜重变化
B.若图乙中纵坐标表示血液中氧气含量,则部位②可代表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
C.图丙表示3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Y曲线可表示脂肪
D.由图丁可知,当用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用药时间增加,害虫群体中拥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增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