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7 道试题
1 . 研究发现:蜜蜂种群中都存在白细胞激肽受体基因(Lkr),该基因与蜜蜂对糖的敏感度有关。对糖敏感的蜜蜂倾向于采集花粉为食,反之则倾向于采蜜为食。温带地区植物开花,呈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刀为研究 Lkr 在蜜蜂适应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X 基因转入蜜蜂体内,该基因的转录产物能与LkrmRNA结合,扰 Lkr mRNA 的翻译,检测不同处理下蜜蜂对蔗糖发生反应的最低浓度的差异,结果如下图所示(对照组1不作处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蜜蜂采蜜、植物开花均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
B.对照组2和实验组的处理分别是转入无关 RNA 基因、转入X 基因
C.据图可推测 Lkr基因缺陷型蜜蜂对糖的敏感性会上升
D.可推测热带蜜蜂种群的Lkr基因表达程度比温带地区更低
2024-01-11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2 .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一部分,生活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也是重要的牧区。图9为内蒙古草原某区域的几种常见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1)如图所示食物网中的鹰和蛇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编号选填)
①负相互作用②正相互作用③捕食④种间竞争⑤寄生⑥共生
(2)假设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均为10%;鹰的能量来源50%为田鼠、40%为兔、10%为蛇。那么鹰获得100kJ的能量,至少需要______kJ的植物。
(3)若由于疾病,该生态系统中兔的数量锐减,进而引发其他生物的数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但一段时间后,各生物的数量又维持相对稳定,这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
(4)随着季节更替,草原上兔的毛色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______。
A.这是兔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现象
C.这有利于兔躲避鹰的捕猎D.这是由食物的颜色变化引起的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啮齿动物之一,为研究放牧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收集到了以下资料。
资料1:布氏田鼠为半穴居生物,白天出洞采食、活动,喜栖息低矮、稀疏的草地。
资料2:绵羊采食能降低植株高度和覆盖度,行走、踩踏会破坏啮齿动物的洞穴。
资料3:布氏田鼠和绵羊采食植物的种类及比例(见表)。

植物种

6月/%

7月/%

8月/%

9月/%

布氏田鼠

绵羊

布氏田鼠

绵羊

布氏田鼠

绵羊

布氏田鼠

绵羊

羊草

62.55

68.12

58.7

62.11

9.78

33.96

28.29

26.42

克氏针茅

24.45

17.26

18.46

3.47

70.84

5.3

61.58

47.83

糙隐子草

12.25

10.89

18.15

21.15

12.86

41.5

1.93

18.4

苔草

0.56

1.19

3.55

3.13

4.85

10.49

5.45

5.96

紫花苜蓿


0.83


0.81

0.23


0.19

1.11

皱叶糙苏



1.14


1.27


0.44


阿氏旋花


1.71


0.48




0.28

蒙古猪毛菜




8.85





栉叶蒿






8.75



狗尾巴草

0.19








栉叶蒿





0.17


1.48


刺藜







0.64



(5)请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已学内容,分析放牧绵羊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某野兔原种群被一大型水库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如下图1所示,图2是某段时间内,野兔种群甲中一对等位基因(A、a)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物种1和物种2的同源器官及胚胎发育过程等可以找到它们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印迹
B.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①~⑥可表示种群内不同的可遗传变异个体
C.图2 中 Q~R 时间段内A 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可判断此时间段内种群甲在不断进化
D.若种群乙的 A 基因频率不断减小,最后消失,可判断野兔两个种群已形成两个物种
2024-01-08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四)生物试题
4 . 育种工作者用草莓中的哈尼品种(8M=56)和森林品种(2N=14,某对染色体上有抗虫基因 EE)杂交,其子代 WBT 与亲本回交,只能得到植株 H1、H2、H3。据图分析错误的有(  )
   
A.WBT产生的可育花粉与体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减少
B.WBT为五倍体,由于联会紊乱而难以形成可育的配子
C.由F2代可知,WBT产生的含有E基因的花粉都能存活
D.多次杂交得到的植株可为草莓品质改良和进化提供原材料
2023-12-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中生物竞赛试题
5 .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19世纪中叶以前,此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这就是桦尺蛾的黑化现象。结合资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黑化现象中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蛾的___(填“基因型”或“表型”)。假如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___(答案保留1位小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
(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___(填“高”或“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___(填“扩大”或“缩小”)。
(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___(填“定向”“不定向”或“不能确定”)的。
6 . 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家蝇。
材料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
①抗药性的出现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DDT起选择作用。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___________ 是定向的。
(2)材料一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TT 和TT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1:

①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
②在图2中画出B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7 . 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雌、雄红眼绿鹃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当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肯定会呈“J”形增长
C.若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则其物种不再发生变化
D.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高度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8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2.26

1.89

1.62

2.41

1.91

1.67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
9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异最可能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填“前”或“后”),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抗生素对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如下图)。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观察结果,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N。为使实验更严谨、达到研究目的,该实验操作需做一个重要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挑取该平板上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圆纸片上”、“抑菌圈上”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
③预期实验结果: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科研人员从第五代开始(第五代的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为Ns),换含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重复培养5代,然后第十一代开始恢复使用含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N11,结果发现N11>N5,这一结果为医学部门防止“超级细菌"的出现提供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 . 图所示为某地昆虫种1、种2形成的三个进化阶段,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  )
   
注:图示基因为该昆虫的部分基因,且同时含基因A、B或C、D或E、F的个体均在胚胎期死亡。
A.进化过程中产生A、B、C、d、E、F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阶段Ⅰ到阶段Ⅱ过程中,昆虫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形成了6个不同的物种
C.阶段Ⅱ到阶段Ⅲ过程中只保留了昆虫种1 和种2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图中所示的基因组成为昆虫种1、种2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