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某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的个体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后来山丘消失,消除了两个种群间的地理隔离。种群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₁→b₂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B.d1和d2一定是两个新物种
C.c₁→c₂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a和c2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2 . 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导致生物定向变异
D.d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2023-11-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在自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嗅闻马粪、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

(1)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该适应行为体现出物种与___(填“物种”或“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BCP和BCPO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___产生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___
(3)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___
2023-11-22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4 . 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遗传物质的流动,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GT)。HGT被认为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耐药基因发生HGT的必要条件,如质粒、整合子等。整合子是一种可移动的DNA片段,主要包括整合酶基因(int)和可变区。可变区可以携带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在重组位点(att)之间的可逆性捕获和剪切过程如下图。整合子若定位在细菌拟核DNA,可将携带的耐药基因“纵向”传播给子代;若定位于质粒上,则可实现耐药基因跨物种的“横向”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从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分析,HGT属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2.下列关于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相同
B.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的捕获和剪切促进HGT
C.耐药基因水平转移仅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D.经水平转移获得的耐药基因不能纵向传播
3.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
B.使用抗生素可提高耐药基因的频率
C.HGT可将不同耐药基因整合到同一细菌中
D.耐药基因的“纵向”传播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籼稻和粳稻两个稻种的杂交种具有杂种优势,但常常败育。科研人员通过杂交实验和基因检测发现了籼稻(基因型表示为ii) 与粳稻(基因型表示为jj)之间生殖隔离的遗传因素。
1. 粳稻适于高海拔地区种,而籼稻适于在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检测发现粳稻中的许多基因不存在于籼稻中,而籼稻中的很多基因也未在粳稻中出现。对于两者的进化,下列观点合理的是_____(多选)
A.粳稻是籼稻祖先
B.粳稻中特有的基因来自生长于高海拔的祖先
C.两者的共同祖先在不同环境中分别进化
D.粳稻在低海拔地区可进化为籼稻
2.显微观察发现籼–粳杂交种产生的花粉中有一半出现异常(败育),且其自交子代中ii和ij比例接近1∶1,由此推测_____(单选)
A.ii纯合子死亡B.i型花粉粒败育
C.ij杂合子部分死亡。D.j型花粉粒败育
3.研究者选择了5个与花粉败育可能有关的候选基因,为确定与籼-粳杂交不育相关的基因,应_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将敲除候选基因的ij自交                 ②分别敲除ij的5个候选基因
③敲除ij的全部候选基因                    ④统计后代的表型比例
研究者发现在部分籼稻的第12号染色体上有一段“毒素–解毒剂系统”(序列),其中DUYAO在二倍体阶段编码毒素,而JIEYAO 仅在单倍体阶段编码解毒剂。研究者推导了该序列从野生水稻祖先中从头形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字母S和T分别表示氨基酸取代和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4.据上图 “毒素–解毒剂系统”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_____(编号选填)
①替换                  ②缺失             ③增添
5.当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位置足够近时,在遗传时也会留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结合已有知识,解释下图所示的精原细胞(示一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的花粉有一半不育的原因是:_____

6.研究者将“毒素–解毒剂系统”导入酵母菌以及蚊子的细胞内,发现该系统也能发挥类似的作用,原因包括_____(多选)
A.大多数生物共用一套进传密码B.水稻、酵母菌以及蚊子均是真核生物
C.毒素蛋白可在不同细胞间传递D.水稻和酵母菌均有细胞壁
2023-11-19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中生物试题
6 . 自然选择主要包括分裂性选择、定向性选择和稳定性选择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类型个体;定向性选择:种群趋于保存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稳定性选择: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被淘汰,保留中间类型个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题意可知,图乙为定向性选择
B.图甲代表的选择类型多见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
C.定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群体,如桦尺蛾黑化
D.丙图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最容易形成新物种
2023-11-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7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2.26

1.89

1.62

2.41

1.91

1.67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
8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异最可能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填“前”或“后”),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抗生素对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如下图)。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观察结果,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N。为使实验更严谨、达到研究目的,该实验操作需做一个重要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挑取该平板上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圆纸片上”、“抑菌圈上”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
③预期实验结果: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科研人员从第五代开始(第五代的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为Ns),换含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重复培养5代,然后第十一代开始恢复使用含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N11,结果发现N11>N5,这一结果为医学部门防止“超级细菌"的出现提供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9 .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大自然中存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猎物可以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速度来获取猎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属于____。该现象除了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还可以发生在____
(2)下图是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一对等位基因(A、a)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在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进化,在T点时____(填“是”“否”“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种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
2023-11-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竞争干扰假说”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群体警戒假说”指随着群体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中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图1、图2所示。

       

(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我国鄱阳湖地区,体现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信息。
(2)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说”和“群体警戒假说”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种群的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