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图I实验方案。首先设置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抗生素浓度越低,液体越浑浊,大肠杆菌量越大,由此确定二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将大肠杆菌转接到其中培养。每转接一次为一代,连续培养3代。将每次转接完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更高浓度抗生素和TTC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使含有无色TTC的培养基显红色)测量并记录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统计结果如图2.请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和以下哪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同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矮茎
C.白化病
D.猫叫综合征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耐药性逐渐______(“增强”或“降低”),依据是_______
(3)根据图2的统计结果可知,抗生素对大肠杆菌有______作用,并且抑菌效果更好的是_____。在阿米卡星组,三代大肠杆菌培养基颜色的深浅顺序是_____(用“>或<或=”符号连接)。
(4)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有利”或“有害”),你怎样理解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_______
2 . 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
(2)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
(3)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
(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决定的。
3 . 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杀虫剂对甲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对于这种现象,有同学提出两种假说:①抗药品系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②抗药品系的出现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虫的数目繁多,可以分为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甲虫之间存在着_____
(2)某个草地上的全部金龟子(一种甲虫)个体称为_____。这些金龟子在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着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除此以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多样性和_____ 多样性。
(3)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数量的变化。据图可知,最有可能在_____年开始使用杀虫剂。

(4)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的。使用杀虫剂对害虫起到_____作用。
(5)图表显示,2000 年 2005 年单位面积内害虫的数量几乎相同,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的是_____年,随着时间增加,杀虫剂效果_____
(6)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杀虫剂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所以假说_____(填“①”或“②”)更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 . 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_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作用和突变,昆虫个体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环境温度能够影响龟等爬行动物的性别。红耳龟产卵穴上方孵化温度较高,约为30~33℃,卵通常发育为雌性;下方孵化温度较低,约为25~27℃,卵通常发育为雄性。
(1)龟的生殖系统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实现的,细胞分化的本质是_______。研究发现Dmrt1基因参与了龟的生殖系统发育,该基因的表达包括________________两个环节。
(2)Dmrt1蛋白在雄性早期胚胎的性腺中含量极为丰富。研究人员检测不同温度下Dmrt1基因的表达量,得到图1结果;检测不同温度下Dmrt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得到图2结果。

   

图1结果显示_________,图2结果显示_______,这两个结果表明温度对Dm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是_________
(3)Sox9是睾丸发育的标志基因。研究人员推测温度通过影响Dmrt1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Sox9基因的表达。为检验此推测,请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温度控制、基因表达控制分别填入下表(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温度控制基因工程控制Dmrt1基因表达水平
对照组1 _______不人为控制
对照组2 _______不人为控制
实验组 ______________

   

最终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验证了这一推测。
A.25~27℃
B.30~33℃
C.Dmrt1基因高水平表达
D.Dmrt1基因低水平表达
(4)根据上述研究,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全球变暖可能对龟等爬行类动物带来哪些影响_______
6 .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分类上属哺乳纲食肉目。体型似熊,但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方面同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绘制进化图,如图。

   

(1)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测定不同物种DNA片段中核苷酸的差异率,属于生物进化的______证据。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通过___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编号选填)
①直接证据       ②间接证据       ③微观证据       ④化石证据 ⑤胚胎学证据       ⑥比较解剖学证据       ⑦细胞生物学证据       ⑧分子生物学证据
(2)据图判断大熊猫与马来熊DNA片段中核苷酸的差异率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大熊猫与小熊猫的差异率。棕熊与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
第四纪大冰期,大熊猫的祖先——小种大熊猫从云南扩散至广西,广西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成为了生物的“避难所”,从而加剧了此地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小种大熊猫的食性从肉食性逐渐进化为植食性(吃竹子)。
(3)根据题意推测,下列关于小种大熊猫食性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种大熊猫的食性进化以种群为单位
B.小种大熊猫在肉食性动物的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
C.广西山地丰富的竹子起到了选择作用
D.竹子引发小种大熊猫吃竹子的可遗传变异
(4)第四纪大冰期,有些物种惨遭灭绝。关于灭绝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B.灭绝和新物种形成一样重要
C.灭绝为新物种创造了食物条件D.灭绝为新物种创造了生存空间
7 .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19世纪中叶以前,此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这就是桦尺蛾的黑化现象。结合资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黑化现象中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蛾的___(填“基因型”或“表型”)。假如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___(答案保留1位小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
(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___(填“高”或“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___(填“扩大”或“缩小”)。
(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___(填“定向”“不定向”或“不能确定”)的。
8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2.26

1.89

1.62

2.41

1.91

1.67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
9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异最可能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填“前”或“后”),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抗生素对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如下图)。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观察结果,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N。为使实验更严谨、达到研究目的,该实验操作需做一个重要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挑取该平板上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圆纸片上”、“抑菌圈上”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
③预期实验结果: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科研人员从第五代开始(第五代的抑菌圈的直径平均值为Ns),换含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重复培养5代,然后第十一代开始恢复使用含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N11,结果发现N11>N5,这一结果为医学部门防止“超级细菌"的出现提供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 .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样方大小要适宜;②取样时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该种年龄结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