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瓢虫成虫可捕食麦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七星瓢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为显性。1978年长春市朝阳区瓢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朝阳区的瓢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10%。现在朝阳区的瓢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朝阳区的瓢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1979年朝阳区的瓢虫群体中,A基因频率约为22.9%
C.1980年朝阳区的瓢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基因型的选择来实现的
2 . 牵牛花为虫媒、两性花,花色多样,有白色、红色、蓝紫色等。下图为其色素代谢途径示意图。为探究牵牛花色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和实验。

注:A、B基因位于细胞核内,其等位基因a,b无相应功能。前体物质使花呈白色。
(1)牵牛花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
(2)调查传粉者对某牵牛种群的访问次数,结果如下表。


种群中所占比例

传粉者访问次数(次/花)

传粉者访问次数

中华蜜蜂

小豆长喙天蛾

其他昆虫

白色花

25%

1.0

11

16

5

有色花(红、蓝紫)

75%

2.0

30

148

15

调查数据表明,对牵牛花花色有偏好的传粉者是____。
A.中华蜜蜂B.小豆长喙天蛾C.其他昆虫

(3)研究人员进一步用无毒无味的蓝紫色(或红色)染料涂抹牵牛种群中 50%的白花牵牛的花瓣,另外50%白花牵牛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统计结实率。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____。据此解释牵牛花花色进化的原因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对等位基因D,d也影响牵牛花的花色,dd表现为白色。调查发现,某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为0.05,d 的基因频率为0.4。从基因与性状间的关系角度,推测a和d基因频率差异的原因是____
2024-01-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用人工方法将玉米和类玉米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玉米种群间杂交,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增加了玉米的遗传多样性
D.玉米驯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 . 天竺鼠中控制短毛(E)和长毛(e)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毛的保暖效果佳,更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生存。某草地天竺鼠全为短毛个体,由于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群长毛天竺鼠,一年后该草地天竺鼠种群基因型频率为EE70%、Ee20%、ee10%。因气候变化,从第二年开始该地区出现连续低温,第四年后长毛个体增加了10%,短毛个体减少了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草地上天竺鼠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其基因库
B.长毛天竺鼠迁入一年后,该种群E的基因频率为80%
C.在连续几年低温的影响下,e的基因频率约增加了22%
D.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该草地天竺鼠发生了进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家系中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对1、2、3、4号个体中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用某种限制酶剪切后的片段进行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分析,可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若3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3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则9号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2023-10-16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6 . 某地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种特殊的“住民”—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翔,但天坑特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
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协同进化
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
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
7 . 雄绿头鸭的美羽和素羽分别由A、a基因控制。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雌鸭的识别;素羽有利于躲避天敌,不利于雌鸭的识别,使雌鸭易与近似鸭种杂交导致生殖失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头鸭与近似鸭种存在生殖隔离
B.雄鸭羽毛的颜色向雌鸭传递物理信息
C.绿头鸭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发生进化
D.绿头鸭天敌少而近似鸭种多的地区,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8 . 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 了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甲海岛中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到乙海岛,并进化为物种D,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种群A的地雀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多样性。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
(2)甲、乙两个海岛中的A1与A2原本属于同一物种,因为_________隔离使得他们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不同海岛上的这两个地雀种群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_,而一个种群的 这种变化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同时,由于两个海岛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 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逐渐出现_________,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的物种B和C。
(3)物种C和D有相同的祖先A,为研究C和D现在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采取的方法 是_________
(4)南美洲大陆的原始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 55% (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若干年后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变为9%和49%。这段时间内,该地雀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填“是”或 “否”),原因是_________
9 . 研究发现,印度洋中多个丽鱼物种都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而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生物为食,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是基因重组
B.对比不同丽鱼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D.上述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0 . 假设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9%,aa个体占49%,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不考虑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情况。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和A基因频率、自交产生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A.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2023-08-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