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牵牛花为虫媒、两性花,花色多样,有白色、红色、蓝紫色等。下图为其色素代谢途径示意图。为探究牵牛花色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和实验。

注:A、B基因位于细胞核内,其等位基因a,b无相应功能。前体物质使花呈白色。
(1)牵牛花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
(2)调查传粉者对某牵牛种群的访问次数,结果如下表。


种群中所占比例

传粉者访问次数(次/花)

传粉者访问次数

中华蜜蜂

小豆长喙天蛾

其他昆虫

白色花

25%

1.0

11

16

5

有色花(红、蓝紫)

75%

2.0

30

148

15

调查数据表明,对牵牛花花色有偏好的传粉者是____。
A.中华蜜蜂B.小豆长喙天蛾C.其他昆虫

(3)研究人员进一步用无毒无味的蓝紫色(或红色)染料涂抹牵牛种群中 50%的白花牵牛的花瓣,另外50%白花牵牛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统计结实率。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____。据此解释牵牛花花色进化的原因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对等位基因D,d也影响牵牛花的花色,dd表现为白色。调查发现,某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为0.05,d 的基因频率为0.4。从基因与性状间的关系角度,推测a和d基因频率差异的原因是____
2024-01-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用人工方法将玉米和类玉米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玉米种群间杂交,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增加了玉米的遗传多样性
D.玉米驯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3 . 天竺鼠中控制短毛(E)和长毛(e)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毛的保暖效果佳,更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生存。某草地天竺鼠全为短毛个体,由于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群长毛天竺鼠,一年后该草地天竺鼠种群基因型频率为EE70%、Ee20%、ee10%。因气候变化,从第二年开始该地区出现连续低温,第四年后长毛个体增加了10%,短毛个体减少了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草地上天竺鼠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其基因库
B.长毛天竺鼠迁入一年后,该种群E的基因频率为80%
C.在连续几年低温的影响下,e的基因频率约增加了22%
D.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该草地天竺鼠发生了进化
4 . 某家系中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对1、2、3、4号个体中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用某种限制酶剪切后的片段进行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分析,可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若3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3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则9号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2023-10-16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地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种特殊的“住民”—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翔,但天坑特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
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协同进化
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
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
6 . 雄绿头鸭的美羽和素羽分别由A、a基因控制。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雌鸭的识别;素羽有利于躲避天敌,不利于雌鸭的识别,使雌鸭易与近似鸭种杂交导致生殖失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头鸭与近似鸭种存在生殖隔离
B.雄鸭羽毛的颜色向雌鸭传递物理信息
C.绿头鸭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发生进化
D.绿头鸭天敌少而近似鸭种多的地区,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7 . 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 了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甲海岛中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到乙海岛,并进化为物种D,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种群A的地雀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多样性。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
(2)甲、乙两个海岛中的A1与A2原本属于同一物种,因为_________隔离使得他们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不同海岛上的这两个地雀种群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_,而一个种群的 这种变化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同时,由于两个海岛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 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逐渐出现_________,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的物种B和C。
(3)物种C和D有相同的祖先A,为研究C和D现在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采取的方法 是_________
(4)南美洲大陆的原始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 55% (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若干年后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变为9%和49%。这段时间内,该地雀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填“是”或 “否”),原因是_________
8 . 研究发现,印度洋中多个丽鱼物种都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而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生物为食,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是基因重组
B.对比不同丽鱼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D.上述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9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判断正确的有(       
①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②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③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现今多种形态的观赏金鱼
④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⑤适应性的形成是在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⑥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⑦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A.三项B.四项C.五项D.六项
10 .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将原产于某纬度的一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1所示。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根据图1中花期可知,很多年以后,种群B和种群C已不是同一个物种,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在对该植物甲的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进化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如图2: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使该植物发生变异前植物甲的“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使该植物发生变异后植物甲的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
2023-07-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