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稻鱼共生农田,即在水稻田中养鱼,是我国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稻鱼共生农田中存在图所示的部分营养关系,鱼与蜘蛛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2)水稻田中常放养食谱广、适应能力强的丁桂鱼。生活在稻田中的所有丁桂鱼属于一个______。(单选)
A.种群B.群落C.生物圈D.生态系统

(3)稻田是温室气体CH4和N2O重要排放源之一,某课题小组调查研究不同稻田模式下CH4和N2O的排放量如表所示。
表“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量(*表示有显著差异)


CH4(KgCO2.hm-2

N2O(KgCO2.hm-2

CH4和N2O(KgCO2.hm-2

水稻单作

5281.5*

716.1

1231.5*

稻鱼组合

3922.8*

688.2

946.8*

基于表数据,判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对减缓温室效应有无作用,理由是______
“稻-鱼-鸭”是我国稻作生产的重要模式(如下图)。其中,稻田可为鱼和鸭提供捕食、栖息的空间;鱼和鸭可疏松土壤、在取食和踩踏过程中可控制杂草与虫害、其粪便可培肥土壤。研究发现,该模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稻田的生产和养殖潜力,还对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4)在图所示“稻-鱼-鸭”生态系统中,呈现的群落结构主要是______
(5)已知稻飞虱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有害生物,在“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下稻飞虱的生长曲线是______。(单选)
A.B.C.D.

(6)稻飞虱大规模爆发会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______。(编号选填)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7)假如稻田中鸭群的食物有杂草(60%)、稻飞虱(30%)和福寿螺(10%),而稻飞虱和福寿螺主要摄食水稻。若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该生态系统中鸭群增加100kJ能量,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能量为______kJ。
(8)“稻-鱼-鸭”生态系统相比单作稻田生态系统更稳定,原因可能是______。
A.单作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存在捕食关系
B.“稻-鱼-鸭”模式丰富了稻田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
C.害虫与鸭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稻田引入鱼鸭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位,提高了生态位效能

(9)“稻-鱼-鸭”模式相比较水稻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有利于水稻生物量的积累,相关的原因可能有______
①CO2浓度增加②土壤含氧量下降③病虫害减少④杂草生长量减少⑤土壤肥力提高
2 . 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mm的含碳有机物),主要种类有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等,它们以颗粒等形态释放到环境中,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1为某地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下列①—⑧中,中无脊椎动物和家禽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他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非生物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⑤捕食⑥种间竞争⑦寄生⑧共生
(2)图1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体内通过的食物链条数有           。(单选)
A.1条B.4条C.5条D.8条

微塑料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表为PE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图2为放线菌降解PE的模式图。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利用率

丰富度

多样性

放线菌

+++

++

++

细菌

+

-

-

真菌

++

++

-

病毒

=

=

=

“+”促进;“-”抑制;“=”无影响
   
(3)含有图3所示细胞结构的生物最有可能是表中的       。(单选)
   
A.放线菌B.细菌
C.真菌D.病毒

(4)据表推测,该地区被微塑料污染后,表中的_________可能逐渐成为优势类群,这种群落的演替称为____(初生/次生)演替。该微生物类群成为优势类群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多选)。
A.该微生物类群可降解微塑料成为其碳源
B.其他微生物类群不能降解微塑料
C.微塑料抑制其他所有微生物类群的生长
D.其他微生物类群对微塑料的降解能力低
(5)据图2分析,下列编号为①—⑧的细胞结构或物质中,直接参与降解PE的有________,参与胞外酶的合成和分泌的有________。(编号选填)
①细胞膜②溶酶体③核糖体④内质网⑤高尔基体⑥DNA⑦胞内酶⑧胞外酶
(6)据表推测,在PE污染土壤后,生活在其中的放线菌的生长曲线最可能的是       。(单选)
A.   B.   C.   D.   

科研人员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PS)对生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得到表数据。表中C、D、E实验组均含1%甲醇用以溶解PS; RuBisCo酶可催化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组别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总叶绿素(mg.g-1)

胞间CO2浓度(μmolCO2.mol-1)

RuBisCo酶活性相对值(U.mg-1)

A

对照

19.83a

7.94a

393.67a

0.165a

B

1%甲醇

19.82a

7.94a

393.00a

0.164a

C

0.25%PS

19.63b

7.51b

400.00b

0.160b

D

0.5%PS

16.44c

7.31c

422.33c

0.156c

E

1%PS

14.36d

7.05d

438.67 d

0.150d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7)表中测定叶绿素含量所用的方法是           。(单选)
A.层析法B.差速离心法C.同位素标记法D.分光光度法

(8)据表中数据分析,实验组的胞间CO2浓度高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实验组生菜幼苗       。(单选)
A.吸收的光能较多
B.吸收的CO2较多
C.碳反应强度较弱
D.光反应合成的ATP、NADPH较多

(9)以下对该实验处理及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A.甲醇可增强生菜光合作用强度
B.设置B组的目的是排除甲醇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PS可能破坏叶绿素结构导致生菜净光合速率降低
D.低浓度PS对生菜生长没有影响,高浓度PS危害生菜生长
E.PS能降低RuBisCo酶活性从而直接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少

某学校多个研究小组按图4所示操作步骤筛选出降解PE能力较高的菌株DL-1和DL-2。表为某一小组配制的过程③和过程④培养基的成分表。
成分过程③过程④
葡萄糖+-
(NH4)2SO4++
NaCl++
KH2PO4++
微量生长因子++
PE-+
琼脂++
“+”添加; “-”未添加
   
(10)过程③纯化培养时接种的方法一般可以是______,目的是得到______。(单选)
A.单个目的菌B.大量目的菌C.单个目的菌菌落D.大量土壤微生物
(11)表中过程③和过程④中的培养基成分配制的不合理之处有         。(多选)
A.过程③中没有添加PE
B.过程③中不应添加葡萄糖
C.过程④中不应添加PE
D.过程④中应添加葡萄糖
E.过程④中不应添加琼脂

(12)科研人员测定了DL-1和DL-2的 DNA序列,发现它们分属于黄曲霉和波兰青霉,这为研究它们的进化历程提供了              。(单选)
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生物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3 .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属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图1),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此的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主要利用植被高度较低、视野开阔的草地生境。野外收集该区域的香鼬和艾虎粪便进行分析,发现高原鼠兔在这两种动物的食物中出现频次非常高。
   
(1)高原鼠兔取食、挖掘、排泄、刈割等活动会使草甸表面形成土丘和裸露斑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裸斑上逐渐有植物生长,但植物盖度较低,称之为秃斑。形成秃斑的过程属于______(初生/次生)演替。
(2)以下关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信息双向传递B.能量双向流动
C.受全球变暖影响D.存在能量倒金字塔

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估测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有效洞口数/洞口系数。将待测区域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用夹捕法捕尽区域内的高原鼠兔,计算有效洞口数与种群数量的比值,即洞口系数。
(3)关于堵洞盗洞法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______。(单选)
A.该方法依据的是数学中的抽样原理
B.测有效洞口数时,连续3天均应于同一时间段记录
C.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均需要重新填埋
D.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会导致估测数量偏大

(4)如图2,较小区域B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则待测区域A内的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
研究人员选取了处于同等放牧条件下的研究区域,以扰动最强处为中心向扰动弱的方向,根据有效洞口数将高原鼠兔扰动由强到弱划分为4组,探究了高原鼠兔不同强度扰动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和放牧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地组别

每百平方米有效洞口数(个)

植物总盖度(%)

0-40cm土壤水分(%)

物种多样性

禾本科、莎草科植物占比(%)

①强扰动

9~16

50.8b

41.0a

2.08b

23.5

②中强扰动

5~8

94.1a

47.3b

2.56a

33.75

③中弱扰动

3~4

96.4a

38.6a

2.37a

48.83

④弱扰动

1~2

93.8a

35.1a

2.53a

25.6

注:禾草和莎草为家畜适口性好的牧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5)根据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单选)
A.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与扰动强度呈负相关
B.植物总盖度随着高原鼠兔扰动强度上升而呈显著下降趋势
C.高原鼠兔扰动越强,越有利于土壤渗入水分和养分循环,物种多样性越高
D.强扰动后,草甸生态系统会因高原鼠兔另辟新壤而转向另一稳定状态

(6)请结合表数据和题中信息,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并给出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管控建议______
4 .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在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可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海洋牧场的部分结构和关系如图所示。

(1)如图方框内①~⑤所示的文字信息,属于种群范畴的是__________。(编号选填)
(2)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水平”或“垂直”)结构。
(3)从生态系统组分分析,海洋牧场的组分除图中方框内①~⑤所示的文字信息外,至少还应有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无机环境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生产者
(4)在海洋牧场的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会改变___________。
A.生境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种群特征D.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别

(5)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海洋牧场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浮游动物与牡蛎之间的能量流动可表示为牡蛎→浮游动物
C.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表示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D.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某些鱼类的环境容纳量

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表是某海洋牧场各区域洋游动物的调查数据。

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人工鱼礁区
浮游动物(个/m320.9512.1147.54

(6)要获得表1所示的研究结果,且使研究结果准确和具有代表性,应选择下列实验方法中的__________。
A.在调查区随机取样B.仅记录物种种类数
C.在调查区多次取样D.记录所有生物个体数

(7)据题干信息和表1推测,人工鱼礁区域一定高于其他区域的指标是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生物多样性②物种丰富度③恢复力稳定性④生物量⑤抵抗力稳定性
(8)海洋牧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往牧场排放粪便、药物残留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的可能影响___________,(编号选填)并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控制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量②药物残留会导致生物放大
③温度影响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④定期捕捞,维持1/2的环境容纳量
⑤减少甚至禁止水产养殖使用抗生素⑥过量排放的粪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⑦某些药物成分抑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⑧牧场种群规模降低、物种多样性减少
⑨动态监测牧场的种群规模和物种多样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茭白田套养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是青浦练塘一种全新的生态种养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1)茭白叶上有昆虫栖息,根系处有小龙虾和水生生物生活,这种分布体现的群落结构主要为____
小龙虾以田间的杂草、昆虫、水藻、福寿螺等为主要食物,其粪便可为茭白生长提供有机肥料。小龙虾在觅食的同时还可为茭白田松土、搅活水体,更好地促进茭白的生长。
(2)假设小龙虾的食物由30%植物(杂草及水藻)、30%螺和40%昆虫组成,其中昆虫和螺主要以茭白为食,若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20%,则小龙虾增加6kJ的能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茭白的能量为____kJ。
(3)小龙虾苗投放到茭白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当种群数量处于K2时,小龙虾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b点后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投放了饵料
C.在捕捞时应控制小龙虾种群数量保持在K2/2左右
D.小龙虾和福寿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4)长绿飞虱是影响茭白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采食茭白绿色的叶片,据此分析此信息属于____。(编号选填)
①物理信息   ②化学信息   ③行为信息
(5)为减轻长绿飞虱对茭白的危害,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W诱杀长绿飞虱雄性个体以控制其种群数量,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该防治方法的原理是____
兴趣小组探究了茭白田套养小龙虾对茭白产量、茭白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水中不同动物种类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表所示。

处理

茭白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含量(%)

浮游动物种类

底栖动物种类

茭白-小龙虾共作模式

4080

2.92

33

7

茭白单作模式

3400

2.76

30

6


(6)结合表2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
A.茭白-小龙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茭白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B.“有机质→底栖动物→小龙虾”能够实现完整的碳循环
C.采用茭白-小龙虾共作模式,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底栖动物减少、水藻与杂草数量增多,小龙虾的数量可能增多

(7)茭白-小龙虾共作模式不仅实现了茭白、虾共赢,还能调节当地气候、维持土壤肥力,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____。(编号选填)
①直接价值   ②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
(8)将荒地变农田,洼地变虾塘,下列各群落演替与该演替类型不同的是____。
A.草原放牧后的演替
B.海底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C.森林砍伐后的演替
D.村庄荒废后的演替
6 . 2019年7月到2020年2月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燃烧7个月,烧毁逾1000万公顷土地,导致风头鹦鹉和蜜鸟等一大批标志性物种以及大量珍贵植被受损,火烧程度不同对植被演替的影响也不同。2020年2月,持续7个月的澳洲森林大火终于在一场大暴雨中熄灭,森林植被开始复苏,又是一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但这却让一些专家感到担忧。因为此次澳洲山火过后快速“复活 ”的是生长快速、需水需肥量大的高大乔木——桉树,且桉树还会分泌有毒物质。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调查火灾后澳洲森林中凤头鹦鹉的种群密度可以用__________法。不同强度的火烧形成的大小斑块往往镶嵌在一起,构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 森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
C.发生的演替过程会经历地衣阶段D.随着时间延长,该地群落结构可能越来越复杂

(3) 发生森林火灾后,消防人员顶着高温,奔赴在火情第一线,机体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温下,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B.消防员心率加速,警觉性提高主要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C.大量流汗有利于体温的维持,但不利于体内水盐的平衡
D.机体大量消耗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4)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专家估计有超过 2 万只考拉丧生,考拉因大火成“濒危物种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蓝山地区考拉作为动物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它的最有效措施
D.刺鼻的烟味和火光给考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

(5)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桉树能比其他植物抢先一步,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生机。桉树在森林火灾后更具竞争优势,与它有关的特性可能有       
A.桉树油脂含量高,易燃
B.桉树恢复快,生长迅速
C.桉树的天敌较少
D.桉树的种子十分坚固,不易发芽,但大火燃烧之后,反而容易发芽
E.过火后,桉树很多枝干依然可以发芽

(6)据桉树的特性分析,澳大利亚森林经常发生火灾,长此以往,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上升/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______结构决定的,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是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_________________
(8)据图分析: 随着山火强度的增大,植被的总碳密度逐渐减小,该变化主要由______________(填“乔木”“灌木 ”或“草本 ”)碳密度的变化导致,随着山火强度的增大,草本植物碳密度逐渐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图 1 示森林火灾中光热刺激和烟雾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的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 ”结构,如图 2该结构能 避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冲撞而造成机械损伤。下胚轴顶部两侧的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有关问题:
     
(9)研究发现,重力是触发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起始信号,形成期高浓度生长素在下胚轴_____________ (“m ”或“n ”)侧积累,导致该侧细胞生长____________ 。下胚轴顶端倾斜 角ɑ _______________ (“变大 ”或“变小 ”) 形成弯钩。打开期下胚轴该侧细胞中生长素被稀释到较低浓度,转而________________ (“促进 ”或 “抑制 ”)细胞生长。
在紫外线照射下,KAR 类物质不能促进种子萌发,原因可能是紫外线照射导致 KAR类物质分解或紫外线照射损伤种子,为了探究其原因,某小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实验。

A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在正常条件下培养48h,测定萌发率

B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条件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C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紫外线照射后的KAR类活性物质,其他条件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D组

       ,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条件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10)D 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 。如果紫外线照射导致 KAR 类活性物质完 全分解,且不损伤种子,预计这 4 组实验种子萌发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11)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能够调节种子的萌发。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两种激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利用拟南芥种子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已知 6-甲基嘌呤能够抑制 mRNA 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A 通过促进种子合成α-淀粉酶来促进种子萌发
B.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 ABA 与 GA 的作用相反
C.上图 证明 6-甲基嘌呤抑制 GA 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
D.在种子成熟过程中 ABA 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12)研究发现,XM 基因表达的蛋白发生变化会影响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XM基因上不同位置的突变影响其蛋白表达的情况和产生的种子休眠效应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位点 1 突变会使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
B.位点 2 突变可以是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
C.位点 3 突变使 XM 基因的转录过程提前终止
D.位点 4 突变的植株较少发生雨后穗上发芽的现象

“碳中和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
(13)据生态学家估算,截至 2020 年 7 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导致超过 600 万 公顷森林被毁,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 3.5 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 CO₂ 的形式转移到大气 CO₂库
B.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 ”,我们应优先选乘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

(14)有报道说,当地“火鹰 ”(如啸鸢等)纵火加剧了火灾灾情。“火鹰 ”是肉 食性猛禽,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觅食,它们会衔着着火的树枝将其运送到尚未燃烧的森林里。试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火鹰”纵火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火灾后的森林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链,图中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丙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04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7 . 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目前,我国约有9亿亩松科植物资源正遭受着一种肉眼看不到、体长约1毫米的有害生物的威胁和危害,这种有害生物就是松材线虫,由其引起的松树病害即为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繁殖堵塞松树木质部,影响营养输送,造成松树死亡。图1是松材线虫在松树林中的传播过程,蓝变菌既能软化松树木质部又能促进线虫产卵,线虫既能促进蓝变菌产孢又能促进天牛羽化,天牛能分泌信息素吸引线虫。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图1中可看出,天牛与松树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____,松材线虫与天牛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____
(2)当松树受到伤害时,会分泌松脂来封闭伤口,以减少病虫伤害,而线虫可使松树生命力衰弱,流脂减少或停止,这对松墨天牛卵、幼虫及种群数量的影响是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有些天牛在幼虫期被另一种昆虫寄生线虫寄生,这些天牛体内没有发现松材线虫。提出一种可能性解释:____
(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北美地区松材线虫的危害并不严重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
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
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利用天牛的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
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

(5)松材线虫在我国大肆泛滥,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一段时间内,松材线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型
(6)据图1在写出有机物在松树、天牛、松材线虫、蓝变菌几种生物间的流动过程____
(7)正常情况下,马尾松林会逐渐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演替,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改变原有马尾松林群落类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林窗的出现不会改变该群落的空间结构

(8)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松材线虫危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调查并测定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该研究的自变量是松林中马尾松林与阔叶林的占比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C.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马尾松林:阔叶林=5:5时
D.随受害程度的加大,马尾松林中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可能会明显增加

(9)在生产实践中,农林人员常采用性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其原理是____
(10)结合题意分析,下列因素会使松材线虫大量繁殖的是____
A.蓝变菌能软化松树木质部
B.松材线虫堵塞松树木质部
C.松材线虫促进天牛羽化
D.天牛分泌信息素
2023-11-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
8 . 近年来,我国通过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使得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将沙漠变为绿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种植能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沙漠变绿洲后,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及物种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D.为了维持绿洲的生态平衡,应禁止对植被的砍伐
9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热带雨林的物种繁多、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C.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制作生态缸时要尽可能增加生产者数量,并将生态缸置于阳光下直接照射
2022-06-0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精准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