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1 道试题
1 . 人体存在图1所示抑制肿瘤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PD-1是活化T细胞的标志,未活化的T细胞几乎不表达,而某些肿瘤细胞也可通过图2所示机制实现免疫逃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PD-1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体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物质A可能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C.PD-1与PD-L1结合,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PD-1过度激活导致T细胞凋亡,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2 . 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8%的序列来自病毒,据推算,这是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在数百万年前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后遗症”。
(1)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些 变化信号,在 ________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 ________和记忆T细胞,前者可以 ________靶细胞。偶然的情况下,当病毒感染的是生殖细 胞,插入细胞基因组的病毒基因会传给子代,即成为“内源性病毒(ERV)”。研究发现,ERV中的一些基因(如抑制素基因)可使细胞具有抵抗其他病毒侵染的能力。
(2)为探究抑制素对人体细胞抗病毒能力的作用,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实验:选取易感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分别转入空载体、抑制素基因、RDR-env基因(表达产物可抗 RDR 病毒), 检测细胞的抗RDR病毒能力。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选取另一种细胞——胎盘干细胞(抑制素表达量高)进行实验。实验组 将一段特定RNA片段转入胎盘干细胞,通过特异性结合抑制素mRNA使其降解,从而下调抑制素的表达;对照组应转入 ________ ,检测两组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细胞变得易感染。在实验组处理的基础上再 ________   可进行进一步验证。预期实验结果为 _________
(4)图2是抑制素协助人细胞抵抗RDR病毒的可能分子机制,请用文字进行描述。
机制1: ________
机制2:抑制素基因转录翻译成抑制素,在胞内与ASCT2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一起转移至细胞膜,阻止RDR病毒进入细胞。
3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某种灭活的病毒疫苗正式投入市场前,研发人 员采用四种不同方案对人群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后第0天、第28天检测人体产生抗体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本实验,选择方案3进行疫苗接种的效果最佳
B.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相当于抗体
C.注射灭活病毒疫苗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接种两次疫苗效果好于一次是因为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4 . IDH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产生代谢产物D-2HG,并分泌至肿瘤细胞间,研究者为探究D-2HG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
(1)将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____________识别并结合后,前者溶酶体膜与细胞膜融合,通过___________方式释放溶酶体内的颗粒酶B,使肿瘤细胞裂解。
(2)研究发现,经D-2HG处理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肿瘤杀伤力下降。为探究D-2HG的作用机制,将适宜浓度的D-2HG加入含细胞毒性T细胞的培养基中,检测结果如图1和图2。

①推测产生图1结果可能的原因,推测一:D-2HG___________细胞毒性T细胞合成颗粒酶B;推测二:D-2HG_____________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颗粒酶B。
②结合图2结果,阐述你支持上述哪种推测及理由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D-2HG处理的细胞毒性T细胞内LDH(催化丙酮酸合成乳酸)活性下降,且耗氧速率增加,从而产生具有毒害作用的ROS。下列关于D-2HG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推测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A.抑制LDH基因的表达
B.抑制无氧呼吸
C.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D.提高ROS水平,减弱肿瘤杀伤力
E.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4)研究者对IDH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综上所述,请你提出治疗IDH基因突变肿瘤的方案____________
5 . 2020年春,我国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抗击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内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多种细胞因子大量分泌,引起全身异常的免疫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B.细胞毒性T细胞向B细胞传递信息和分泌细胞因子
C.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战
D.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因“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病症
6 .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然而病毒的不断变异对现有疫苗的接种效力提出挑战。
(1)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其表面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ACE-2结合而侵入细胞,S蛋白作为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免疫反应,其中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通过结合S 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RBD)中和病毒,进而阻断其侵害过程,因此RBD是疫苗开发的重要靶点。
(2)多种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株在RBD区域出现突变。研究者比较病毒野生型和最具代表性的5种突变株的RBD氨基酸序列,找到一小段保守序列RBD9. 1,并展开研究:
实验组小鼠:注射含RBD9. 1的缓冲液;
对照组小鼠:注射含野生型病毒RBD蛋白或乙肝病毒抗原的缓冲液,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
实验一:取各组小鼠的血清与ACE-2蛋白和野生型病毒RBD蛋白混合,检测RBD和 ACE-2结合情况。
据图1分析,乙组和丙组阻断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但由于_______,导致丙组的阻断率低于乙组。
为进一步评估RBD9. 1血清对病毒的中和能力,研究者将各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病毒 野生型、5种突变株混合,检测ACE-2过表达细胞的病毒感染率,发现_______,说明 RBD9. 1血清能有效中和野生型病毒及其突变株。

实验二:用RBD9. 1刺激各组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发现仅乙、丙两组检测到细胞毒性T 细胞比例、IL-2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提高,表明RBD9. 1可以诱导小鼠产生_______免疫记忆。
(3)某些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引发ADE效应(图2),加重病情发展。 为探究RBD9.1抗体能否通过Fc-FcγR相互作用介导最新流行突变毒株产生ADE效 应,请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
①Fc段突变的RBD9. 1抗体;②RBD9. 1抗体;③FcγR抗体;④表达FcγR的 细胞D ;⑤FcγR基因敲除的细胞D;⑥最新流行突变毒株 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实验组

I 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 II 细胞培养瓶中

细胞的病毒感染率

对照组

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 V细胞培养瓶中


____________
(4)依据本研究,你是否支持针对RBD9. 1进行新型疫苗研发,请说明理由_______
2023-01-09更新 | 4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新冠病毒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B.抗体可以进入人体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新冠病毒
C.细胞免疫在彻底清除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新冠病毒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8 .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对治疗肝癌有重要意义。
(1)机体主要依赖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免疫清除肿瘤细胞。此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定抗原,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_____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_____细胞,并由前者裂解肿瘤细胞。
(2)TGF-β1是肝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PD-1和CTLA-4是T细胞膜表面可调节T细胞活性的两种蛋白质。研究发现肝癌患者体内TGF-β1含量明显增加,为研究TGF-β1引发肝癌的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研究人员探究了TGF-β1对PD-1、CTLA-4表达的影响,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PD-1,CTLA-4表达量与TGF-β1含量呈_____的关系。
②研究人员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探究TGF-β1的作用机制,结果如图2。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
③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TGF-β1引发肝癌的机制是_____
(3)研究者开发了PD-1抗体和CTLA-4抗体治疗癌症,临床使用取得不错疗效,但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皮疹、肺炎、肠炎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出现的可能原因有_____。
A.PD-1抗体和CTLA-4抗体引发了机体的过敏反应
B.PD-1抗体和CTLA-4抗体抑制T细胞活性,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缺陷
C.PD-1抗体和CTLA-4抗体使T细胞过度激活,引发了机体的自身免疫
9 . 科研人员对新冠病毒侵染细胞、完成增殖并出细胞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下图为部分研究结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新冠病毒棘突蛋白首先识别并与受体ACE2结合,并在宿主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蛋白的作用下,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使病毒进入细胞,融合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性。
(2)在病毒RNA的指导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细胞器)合成病毒蛋白质。在病毒蛋白质的作用下,进入细胞的病毒RNA被__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裹形成双层囊泡,病毒RNA在囊泡中复制,并通过分子孔将子代病毒RNA运出。
(3)子代病毒RNA与病毒结构相关蛋白在_____________(细胞器)中完成组装,形成囊泡,以___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4)病毒侵染可使宿主细胞大量死亡,据本研究结果,防治新冠病毒的思路包括_____________。
A.阻断病毒与ACE2的识别B.抑制细胞核糖体的功能
C.抑制分子孔的形成D.抑制病毒RNA的复制
10 .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引起系列免疫反应。当病毒上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时,受到攻击的细胞释放干扰素,干扰素阻碍病毒感染,并激活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反应,图1图2为相关电镜图像。

(1)干扰素属于_____类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的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
(2)图1中的X为_____细胞,图2中的Y为_____物质。
(3)用文字箭头图写出新冠病毒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过程_____
(4)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三大类。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下图。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结合的抗体1,T处固定有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红色。C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与抗体1结合也呈红色。

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若检测结果为阴性,显色结果为_____,若检测结果为阳性,红色T线部位为_____的复合物。在普遍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不宜采用_____
2023-01-07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