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1 道试题
1 . 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
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物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
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 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
2 .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混杂地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推进面向生态修复的“最后一公里”,某团队对珠三角河网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开展生态修复实践,相关调查结果见下表:

生境类型

群系类型

物种

种数

生活型

乡土属性

乔木

灌木

草本

乡土植物占比

外来入侵植物占比

滨水

落羽杉群系

220

56

27

128

57.08%

5.94%

农田

木瓜+芭蕉群系

113

32

25

52

44.25%

5.31%

坑塘

构树+芭蕉+象草群系

99

26

3

66

45.45%

10.10%

回答下列问题:
(1)滨水生境内非洪泛区完整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可以为鸟类和昆虫创造__________条件,所以物种组成比洪泛区的丰富。
(2)生态工程中遵循__________的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而植物常常优先选取本土植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分析,最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的生境类型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发现塘基变窄、基面荒废,河涌落羽杉群系单一,农田植物层更替周期短是导致“坑塘—河涌—苗圃”区域生态固碳功能和生物友好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态改造修复过程中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改善此问题。
3 . 布氏田鼠以牧草为食,鼠害加剧时会威胁牧场生态。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是维持牧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某封闭区域田鼠种群密度时,科研人员捕获了n只田鼠,并在脚趾打上“V”字形缺口作为标记。放归一段时间后重新捕捉到M只,其中m只脚趾有缺口,则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只。若标记方法改为背部涂刷醒目油漆,与脚趾打“V”缺口相比,前者田鼠种群数量的估值与后者相比偏____(填“大”“小”)。
(2)寒冬到来前,田鼠会在洞穴中储存过冬牧草。双子叶牧草在洞穴中易保持水分呈绿色,单子叶植物则变为枯草。洞穴牧草长期缺少绿色双子叶植物时,田鼠最终会全体拒食,鼠群逃散发生种群崩溃,推测____(填“叶黄素”“维生素”“糖和蛋白质”)是维持田鼠种群必不可少的营养。田鼠对双子叶植物的依赖影响田鼠和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请在下图中画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____

(3)生物防治鼠害时,可以利用田鼠的天敌(鹰、隼、蛇),也可以利用田鼠的病原微生物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其中____在田鼠种群密度高时防治效果较好。也可以采用免疫不育控制技术,将不育田鼠放归自然种群以降低田鼠的____,使田鼠种群密度下降。对于牧场鼠害,有人认为应将牧场田鼠全部灭绝,请说明不支持此观点的理由____(答出2点即可)。
4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为毛泽东于1910年所作的《七绝·咏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该诗,错误的是(       
A.蛙与虫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蛙的种群密度
C.“树→虫→蛙”的生物量金字塔呈倒置形
D.绿树的花瓣也有光敏色素,可感受春光的刺激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遍布园区3万多台红外相机的监测表明,6年内东北虎从27 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解东北虎种群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
B.红外相机监测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C.东北虎数量6年内增加了近一倍, 表明种群呈“J”形增长
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
6 . 桃蚜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喜欢群居,活动能力较差,危害多种作物。在桃蚜生活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草蛉等多种昆虫都会捕食桃蚜,科研人员发现,当桃蚜数量爆发时,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能吸引草蛉的成虫,使其迅速定位猎物。为探究合适的桃蚜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植株健康、长势一致的同种作物若干,随机均分为CK、T1、T2三组,每组接入桃蚜成虫100只,CK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T1组每隔7天投放一定量的草蛉,T2组每隔7天喷洒相同浓度的吡虫啉悬浮剂(1种杀虫剂,存在生物富集现象),3周内定期调查各组作物上桃蚜的种群数量,并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CK组后期桃蚜数量爆发不再记录)。实验结果为:

组别

处理前

处理后1天

处理后7天

处理后14天

处理后21天

CK

100

184.33

287.55

T1

100

106.86

75.65

53.22

37.12

T2

100

7.58

14.11

21.78

38.36

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桃蚜的草蛉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为调查某片农田中桃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在草蛉定位桃蚜的过程中,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组T1使用的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防治,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T1组出现处理后1天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T2的防治方法相比,T1组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
7 . 研究人员对某弃耕农田上的植物进行调查,选用2m×2m的样方,每行的样方数和行间距、总列数及列间距合理且固定,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频度级别

物种数占比(%)

一年生草本

D级(76%~100%)

1.2

二年生草本

C级(51%~75%)

3.3

灌木

B级(26%~50%)

8.8

乔木

A级(1%~25%)

86.7

说明: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全部样方数×100%
A.调查取样方法为等距取样法
B.该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乔木在该弃耕农田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
D.将来灌木、乔木的频度可能增大
2024-03-17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西樵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3月考生物试题
8 . 2023年广东某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调查工作中新增记录的野生植物共有15种,其中包括首次发现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短穗刺蕊草(不超过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珍贵的基因资源
B.应采用样方法统计短穗刺蕊草种群数量
C.保护短穗刺蕊草只能采取迁移种植的办法
D.15 种野生植物的全部基因形成一个基因库
9 . 生物入侵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团队对入侵某地的杂草进行了调查研究,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生境类型

丰富度

优势种类(按多度等级赋值排名前5的种类)

样地

1

弃荒地

63

白花鬼针草、假臭草、铺地黍、豚草、牛筋草

24

2

果园

41

假臭草、三叶鬼针草、胜红蓟、牛筋草、金腰箭

6

3

农田

31

胜红蓟、白花鬼针草、两耳草、铺地黍、五爪金龙

6

4

河道

23

五爪金龙、南美嘭蜞菊、白花鬼针草、飞扬草、飞机草

3

5

公路两侧

36

白花鬼针草、田菁、五爪金龙、银胶菊、肿柄菊

13

6

菜田

42

飞机草、白花鬼针草、簕仔树、假臭草、薇甘菊

5

(1)在对假臭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进行调查,若要了解其在某果园中的生态位,可从____(列举两点)等方面进行调查。
(2)依据表分析可以得出在6种生境中,____杂草入侵种类最多,对重要入侵杂草的分布生境进行归类统计可以发现,____(填杂草的种类)入侵分布生境最广,应当对其进行重点防范。
(3)田间除去入侵植物等杂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
(4)豚草茎和叶释放的化学物质对本地的禾本科、豆科等农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其花粉是当地人群的主要过敏源之一。某地政府欲从豚草原产地引入天敌对其进行防治、试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该措施进行评价(写出1点即可):____
10 . 某湖泊中的鲤鱼及沼虾以藻类为食,同时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下图表示湖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鲤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B.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根据能量流动的原理,以沼虾为食更有利于鲤鱼种群数量的增长
D.治理湖泊中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可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鲤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